9-王之涣《登鹳雀楼》.mp3来自优质新课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创作背景。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的大意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你肯定非常熟悉,这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启蒙之作.只要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略有了解的人,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这首诗。
遗憾的是王之涣虽然在我们心中很高大,但是现在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留下来的很少。他的诗留存下来的也非常少,更上一层楼的全诗的意思,一共只有六首,但是每一首都可以说是诗坛当中的精品。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王之涣的用词。写太阳就是“白日”写太阳依着山慢慢地落到山的那边去,就用了“依山尽"这三个字,写首河也并没有写滚滚的黄河水,也幷没有写汹涌的黄河水,只是简单的写到了黄河"这两个字,这正是诗人写诗的高妙之处。他用了极简的词语,却造就了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的,读者在非常丰富的想象之中体味黄河、高山、白日和海流的气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常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因为它留给了我们巨大的阐释空间。
这样的诗.在当代已经成为鼓励人们更好地去学习、更好地去探索真理、更好的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鼓励之语。读了这样的诗,能够更加激发我们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要向前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我们就会前进一大步.我们的眼光才能更高,我们的视野才能更广看到的事物才会更加的全面。诗人只是站在了一个小小的山西永济蒲州的鹳雀楼上,想到的、看到的却更为广远。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尺幅千里”的笔法。什么叫“尺幅千里”就是写的只是眼前的方寸之地,但是表达的却是千万里之外的壮大景象,杜甫也常常使用这样尺幅千里的笔法。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也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鹳雀楼也一跃成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当代的名楼之一。在山川地理中,有很多楼是因为作品出名,比如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湖南岳阳的岳阳楼。鹳雀楼也是这样因诗著名,的确值得令我们骄傲。而鹳雀楼最早始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北周时期,后来在金代、元代毀于战火,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重建了鹳雀楼。
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其实唐代人写《登鹳雀楼》.不只是王之涣或者朱斌这一首诗.当时有两位诗人也写了,一位是畅当,一位是李益。畅当与王之涣同题《登鹳雀楼》,诗云:迵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气魄确实大,但有一个问題,我念下来后,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吗?你半天听不懂。至于李益的诗,诗写得挺好的,就是写得太细了。
读了他们两个人的诗,你现在知道这王之涣或者朱斌所写的《登鹳雀楼》好在何处了吧?大气磅礴、至情至理、简洁明快是名篇的三大特色。所以好诗不在长,好诗不再繁,在于剪裁,在于点名特色。做人也是这样,不要太复杂.要简单一点。简单而有特色,才会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