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草的诗句,常见形容草的诗句

关于草,你脑海中想起的第一首诗是什么?90%的人肯定会背出这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曾入选小学课本,简单而生动,小孩子都会背。咏草的诗词

关于草,你脑海中想起的第一首诗是什么?

90%的人肯定会背出这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曾入选小学课本,简单而生动,小孩子都会背。

咏草的诗词很多,在宋代,有一首很绝的咏草词,全词有62个字,没有一个草字,却句句是草。

诗名《苏幕遮·草》。

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2、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3、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4、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5、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6、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7、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描写小草的诗句1、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清·袁枚《偶作五绝句》小孩子不知道春天已经到了,问小草为什么会这么绿。2、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明·杨基《春草》春天到了,到处都是一片葱茏的绿色。

这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名作。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故事。

宋代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梅尧臣和欧阳修是好友,有一天,一群朋友在一起聚会。

在席上,有人一直赞叹林逋的“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是写草的名作。

如此一来,激起了梅尧臣的兴趣,他马上写下一首《苏幕遮》词咏草。

欧阳修一听,拍着手说:好,很好。而后,也写下一首咏草词《少年游》。

欧阳修都说好,那么梅尧臣的《苏幕遮》究竟好在哪里呢?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堤坝上,绿草缀着白色的露水,一眼望去,是那么平整。

远处的房屋,在如烟的春色中若隐若现。

环顾四周,到处都是碧绿的草,雨刚停,空气澄鲜,江天开阔蔚蓝,与春草相映,相得益彰。

一句“乱碧萋萋”写出草的盛大和无处不在,天地间,仿佛都笼罩在春草绿烟中。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堤坝上的春草,见多了宦游的才子,庾郎就是其中之一吧。

庾郎,就是庾信。

本为南朝梁代文士,小时候就聪明绝顶,年纪轻轻就担任东宫学士。

后来,庾信出使北方的西魏,被强留在此,从此,离家千里万里,成为游子。

年少的庾信入仕时,穿着青色的官服,那嫩绿的颜色和青草相辉映,十分相宜。

少年才子,穿上官服,绿色辉映,人生得意。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芳草连接着长亭,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的离别。

远方的道路是否因为离别而显得更加迷离难辨?

草也在埋怨着那些离去的人,就知道走,怎么就不知道回来呢?

草见证了离别,又怨恨离别,似乎是一个幽怨的人。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形容草的诗句

梨花落了,春天也走到了尽头。

1、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2、赋罢流星赋彩云,闲芳野草也殷勤。 3、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 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5、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7、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

抬头看去,残阳落了,余晖落在遍地的春草上,仿佛满目的翠色都和春色一样老了。

“翠色和烟老”十分妙绝,以“翠色”代指草,很是形象,草和暮春一样老了,更加重了愁绪。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首妙绝的咏草词。

宋代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

是呀,咏物如果一开头就说出题字,或满篇都是那个字,便觉浅露。

在唐代,也有一首出名的咏物诗,诗云: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吹落了三秋的叶,吹开了二月的花。走到江上掀起千尺大浪,进入竹林时,万千竹子都倾斜了。

这是一首咏风诗,全诗20个字,没有一个风字,常见形容草的诗句,可读起来就知道,句句说的都是风,这就是咏物诗的绝妙之处。

梅尧臣的《苏幕遮》也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

以“乱碧萋萋”写草的形态,“嫩色”、“翠色”写草的颜色,不用解释,也能猜到写的是草。

形上契合,更令人惊喜的,是抒情上的契合。

以男子的春袍,如春草的绿色相辉映,少年春风得意,春草的繁茂,完美的契合。

长亭的春草,见证了太多的离别,似乎在呼唤着游子早早归来,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在时光的润色下,草如暮春一般,老去了,像极了那个渴望归来的人。

全词意境比美,富有韵味,读来,悠悠回味。

没人否认,这是一首绝佳的咏物词,其中离别的意味,更是打动了千百年后的读者。

树叶一片一片落下,草枯了又生,百转千回,仿佛还会再见的样子。

所有的相聚,都是因了昨日的萍散,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归宿。

人生最无法告别的,是离别,因为不知道哪一刻,就是永别,生命本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

1、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2、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也许,只有看淡离别,才是成长吧!

上一篇 2023年05月18 02:54
下一篇 2023年04月16 02:46

相关推荐

  • 古人赞美石榴的诗句,石榴的经典名句

    -1-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然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南北朝代:萧绎《咏石榴诗》-2-分根金谷里,移植广庭中。新枝含浅绿,晚

    2023年06月06 321
  • 描写菊的诗句,描写菊的诗句托物言志

    九月,秋风起!有些菊花已经开始盛开,那一簇簇红的、黄的、紫色的菊花,昂首怒放。菊花向来以他的高风亮节、坚贞挺拔为文人骚客所喜爱。不恨开时晚自知能傲霜,古诗词里的菊花,唯美了整个秋天!忆福州旧居菊花宋-

    2023年05月08 266
  • 诗经元曲唐诗宋词顺序,宋词唐诗汉赋元曲的正确顺序

    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北京)高研班合影2016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举办的“2016年中华诗词(北京)首届高级研修班”。在研修班上荣幸的听到会长郑欣淼、常务副会长李文朝、副会长罗辉、范诗银

    2023年04月18 244
  • 陶渊明有名的诗句,陶渊明最有名的一句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

    2023年05月08 214
  • 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下一句

    第0004章死道友不死贫道,算天机难算天数薛义当了泗水关总兵,攀上了薛家这个高枝之后,对于薛家自然是感恩戴德,其实这种人是属于墙头草,风往东吹,他就往东倒,风往西吹,他就往西歪,当然了,如果不是薛家这

    2023年05月04 252
  • 醉的诗句唯美,形容酒醉的唯美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爱茶的都很多,他们爱茶至深,还把茶写进了诗里,被人传诵。《一七令·茶》唐·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2023年04月19 314
  • 关于万物复苏的诗句,形容春天万物复苏的名句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满怀深情,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形

    2023年06月03 215
  • 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上一句,海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

    【青年学者论坛】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海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

    2023年05月19 314
  • 元曲四大家有争议的两位,元曲四大家最有争议的是谁

    导语:唐诗宋词的后来者元曲,继承了先辈的清丽婉转,又在远超畸形黑暗的社会现实下爆发出了他最为思想武器的战斗力。其言辞泼辣大胆,直指崇尚金钱,盲目拜金的世风,与&34;的社会,一针见血,颇具语言魅力。而

    2023年04月10 275
  • 莫笑农家腊酒浑的下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全诗的意思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冷气积久而寒,莫笑农家腊酒浑全诗的意思,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俗话有讲:“冷在三九”,由于隆

    2023年05月15 251
  • 描写水的诗句有哪些,描写水的优美诗句

    一字一句绘山河,一诗一词见天地中华大地和风阵阵、文明悠悠每一寸山河都饱含诗情画意让我们跟随这些诗词纵览大美中国京杭大运河“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从春秋时期吴

    2023年04月20 246
  • 唐诗宋饲元曲,元曲宋词唐诗诗经后面有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千年时间未改,这些才子仍在,那当是何等的盛景!宋词10大巅峰之作《暗香·梅》姜夔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元曲宋词唐诗诗经后面有什么,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

    2023年04月17 21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