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杂诗》是王维流传至今的众多诗歌之一,唐王维杂诗的意思,古诗的意思也浅显易懂,大体是说,您从咱们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吧?您来时我家的雕着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寒梅开花了吗?
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这是诗人王维远离故乡时的作品。还有,王维的《杂诗》其实共有三首,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而创作的组诗。上面提及的是第二首,是思乡曲。第一首描摹游子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第三首则抒发对光阴流逝的感怀。这三首诗都采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情思兼备。
杂诗(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杂诗(三)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王维古诗《杂诗》的意思 ,欢迎阅读。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作者。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孟津时。安史之乱后,诗人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传唱至今的作品,《杂诗》三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在时间顺序上有很大程度的延续与勾连。
后世批评家激赏的是,“我”见到老乡后,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脱口而问的不是家乡的亲朋故旧的近况,而是家中窗户下那棵寒梅怎样了,开花了没有?
举个例子,某对恋爱中的男女不再爱了,其中一方已经心知肚明,但是依然不愿直接发问,甚至不敢面对答案而选择逃避。“我”见到老乡后,首先“关心”家中的梅花亦是此种心态作用的结果。
奇怪的是,后世很多解读者把它们解读为儿女相思之诗,仅仅从逻辑和常识而言,就委实有些牵强附会。篇幅所限,就不展开了。
前文曾经提及,“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国运急转直下的标志性事件,更是身处其中的很多人物命运起伏转折的悲剧时段。
人在乱世中,身世浮沉雨打萍,寂寞疲惫之时,难免怀念故乡和亲人曾经的温暖,而反映相关离愁别绪的作品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乃至更久远的时代。
比如,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尤其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潜在要求增加,世人游宦、游学现象开始出现,换言之,即背井离乡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与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之间战争不断,随之而来的离乱与乡愁等离愁别绪开始见诸诗歌并广泛传唱。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当属《诗经》中的部分诗作。
这种心理状态,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家乡盛不下灵魂,他乡容不得身体”。在这种语境下,故乡,已经成了诗意化的心灵栖息地, 异乡,则是现实社会的无奈选择。这种意蕴已不同于余光中的《乡愁》中对家园故国的真实思念与怀想。
古代文学中的乡愁作品还有一类,那就是表达“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愁绪。千百年来,随着王朝更迭,一代代皇帝与朝臣如走马灯般轮替。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由于政争和党争不断,很多人得势或失势,由此产生了很多贬谪、流放等现象,置身其中的人面对人生的悲欢,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于是便有了洋洋大观的思乡之作。文章末尾择优抄录两首,请欣赏。
关于王维的杂诗的意思如下:《杂诗三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暗含思念家乡的情绪。第一首诗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诗描写游子。
(一)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杂诗》作者:王维(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话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杂诗》的译文:您从我们的故乡来,一定知道我们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着花纹的窗户前的腊梅开花了没有?全诗即事抒情,抒写了诗人遇到故乡来人之事,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杂诗》君自故乡来,应。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二)渡汉江
【唐】宋之问
杂诗的解释谓兴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诗。《文选》有杂诗一目,凡内容不属献诗、公宴、 游览 、行旅、赠答、哀伤、乐府诸目者,概列杂诗项。即有题如 张衡 《四愁》、 曹植 《 朔风 》等,内容相近,亦。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