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其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形象广为人称。
马致远(约1250年-?),字千里(一说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他是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被誉为“秋思之祖”,被尊称为“曲状元”。其在1295-1297年间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等组织了“元贞书会”。他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外在形式寓言抗世愤世的内容,其著有杂剧15种,现存7种,以《汉宫秋》最出名。除此之外其还长于小令,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分别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出生于1219年,死于1301年,被称为元代杂剧代言人,元代戏剧作家,他是“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整体风格充满忧郁,文章内容。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白朴自幼聪慧,记忆过人,精于度曲,但却因战乱终身未仕,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四大元曲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