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
元曲之佳,贵在朴实自然。
于辞藻本色中,蕴世态酣畅。
曲尽人情,品之如饮烈酒。
跌宕起伏,如一骑而绝尘。
元代文学,从1234年蒙古灭金。
统一北方,至1368年元朝灭亡。
历时134年。蒙古的铁骑。
未能踏碎文人的乡梦。
儒生之不幸,反成就了曲剧的繁荣。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
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为诗歌,杂剧为戏曲。
杂剧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文学成就最高。
仅就《录鬼簿》及其续编中所记。
元代参与杂剧创作的就有二百二十多人。
我们择其精华,成一元曲极简史。
带您领略元代的光风霁月,元曲的溢彩流光。
元好问
| 元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元】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纯为依「平上去入」排序耳。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梧桐雨》,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近年来还有「元曲六大家」之说,指元曲四大家再加上王实甫和乔吉。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早在宋金南北对峙之时,赵秉文为天下文宗。
其悦元好问之才,谓少陵以后无此作。
使他名震京师,号为元才子。
身经亡国之痛后,他拒不出仕。
晚年不问世事,筑“野史亭”于家中。
纂《金史》以度余年。
他一生以诗歌独步天下三十年。
为元代文章之祖,也是散曲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元氏文风争奇求胜,自成一格。
这首“小圣乐”曲牌,就是他的独家创制。
后世文人中,有人说他的词曲
“构思宵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
有人说他“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
今人续琨则称誉他“隐为元曲豪放之祖”。
凡此种种,皆为中肯之评价。
他的散曲脱胎于词,虽数量不多。
但以承前启后计,居功至伟。
正是“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
初期—关汉卿
| 元 ·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感天动地窦娥冤》(节选)
【元】关汉卿
【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双调·沉醉东风】《送别》
【元】关汉卿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十二种景物,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描写当时社会的抒情曲。 翻译/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前程万里。
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
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
瘦则瘦不似今番。
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大德歌】《四季》(节选)
【元】关汉卿
【春】子规啼,不如归。
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夏】俏冤家,在天涯。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秋]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
[冬]雪纷纷,掩重门。
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关汉卿生性倜傥,博学能文。
而且为人幽默,聪慧冠绝一时。
他曾在太医院做医生。由金入元后。
元曲的经典代表作分享如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隐娘说:这首诗历来为人传颂。一首小令,列出九种景物,语言简单、意味丰富。在九种景物的衬托下,。
到戏剧繁荣的杭州客居,作《一枝花·杭州景》。
留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之句。
由于性喜自由,常流连勾栏瓦舍。
与倡优之辈往来密切,为一代梨园之领袖。
关汉卿与白朴、郑光祖和马致远
并称元曲四大家,且位列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著作等身,创造力极强。
笔下的人物,可悲可喜,仪态万方。
无论是女性委婉细腻的心态。
还是雄浑壮阔的战争场面。
或悲戚惨淡的世态人情。
他都可描绘得天马行空。
其兼采众长,出神入化的笔法在当时无人能及。
初期—石君宝
| 元 ·张中 《 枯荷鸳鸯图》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元】石君宝
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
【混江龙】东君堪羡,买春光满地撒榆钱。
你看那王孙蹴鞠,仕女秋千。
画屧踏残红杏雨,绛裙拂散绿杨烟。
我逐朝席上,每日尊前,可临郊外。
乍到城边。据此景好着人无意相留恋。
词云:郑元和风流学士,李亚仙绝代婵娟。
曲池前偶逢情赏,杏园后益显心坚。
早遂了跳龙门桂枝高折,空余下莲花落乐府流传。
石君宝以家庭、爱情剧见长。
著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
《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和
《诸宫调风月紫云亭》,部部皆是上乘之作。
《曲江池》是根据白行简《李娃传》改编而成。
讲述了妓女李亚仙与公子郑元和的爱情。
剧中重点刻画了李娃对爱情的坚贞和纯洁的性格。
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比《李娃传》有所提升。
石君宝的作品文辞质朴,情节生动,富于变化。
既适合案头阅读也适于搬演。
是元杂剧中颇具个人特色的一位作家。
初期—白朴
| 元 · 钱选《扶醉图》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节选)
【元】白朴
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
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
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
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
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
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
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
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
《裴少俊墙头马上》(节选)
【元】白朴
【混江龙】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
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
【寄生草】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飞。
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
柳眉不转蛾眉系。
为甚西园陡恁景狼籍?正是东君不管人憔悴!
白朴8岁就在金元之乱中失去了母亲。
幸而被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抚养成人。
也许是受到元好问的影响。
他诗才横溢,信手成篇。
离乱之殇使他自我放逐,流连山水。
常与前朝耆老聚饮,或交游于瓦舍勾栏。
以前朝遗民自适,由于对时局不满。
曾多次婉拒出仕邀约,自愿一生隐逸。
却不免愤世嫉俗,失落哀叹。
他擅写词曲,寄情高远,笔调严谨。
清丽朴素却不失文采,满心志向皆入曲。
多成傲世之作,为后人传颂。
初期—王实甫
|《西厢记》插图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节选)
【元】王实甫
【仙吕·赏花时】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
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王实甫活跃于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是杂居的鼎盛时期,他的生平记载不详。
似曾为官,与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
为梨园常客,醉心“风月营”和“翠红乡”。
熟悉才子佳人式的风韵格调。
他的作品《西厢记》被誉为“杂剧之冠”。
共有五本二十折,每本之间都有情节的起承转合。
丰富了艺术力和戏剧性,并在强烈的情感中。
表达了对人性本善和自由的炽热渴望。
成为后人竞相模仿的范本。
《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之作。
都从《西厢记》中汲取过营养。
初期-马致远
| 元 · 颜辉《李仙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节选)
【元】马致远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不量思!
马致远身上有着传统文人的进取心。
他年轻时汲汲功名,向往“龙楼凤阁”的生活。
但奈何生不逢时,仕途坎坷。
长期屈身下僚,只得以超脱旷达自处。
晚年看淡世事,放下一切名利。
以清风明月为伴,安享田园之乐。
怡情适性,返璞归真,安然自得。
马致远乃梨园名士,有“曲状元”的美誉。
他的散曲,亦雅亦俗。
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备受推崇。
杂剧中融入对时代的感悟。
以古托今,伤时局,叹命运。
但往往劝人超然物外,寻求生命的升华。
是四大家中比较洒脱的一位。
中期—张可久
| 元 ·赵孟頫 《 幽篁戴胜图》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元】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
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蟾宫曲】《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字小山,是元后期的散曲大家。
同乔吉和张养浩齐名,终其一生仕途平平。
古稀之年仍为幕僚,八十岁了还只是监税小吏。
怀才不遇的他寄情山水,与人唱和间虚度年华。
张小山最擅写景,语言清丽,华而不艳。
开元曲雅正之风,其词虽含悲带戚。
却怨而不怒,这也与他常年沉抑的生活经历有关。
李开仙评价他“瑶天笙鹤,不食烟火气”。
中期—郑光祖
| 元 ·赵雍 《 人马图》
《迷青琐倩女离魂》(节选)
【元】郑光祖
【醉春风】空服遍?面眩药不能痊。
知他这腌臜病何日起,要好时直等的见他时。
也只为这症候因他上得、得。
一会家缥缈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
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
【迎仙客】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
春归也奄然人未归。
我则道相别也数十年,我则道相隔著数万里。
为数归期,则那竹院里刻遍琅玕翠。
【正宫】《塞鸿秋》(节选)
【元】郑光祖
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
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
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褥。
王维旧画图,杜甫新诗句。
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郑光祖早年习儒,后来补缺当上了杭州路吏。
品性端方正直,为时人所敬重。
他不善结交官场,只与伶人过从甚密。
勾栏教坊中尊其曰“郑老先生”。
是南方杂剧圈中的Boss级人物。
郑光祖笔下多为落魄文人,性格刻画细腻入微。
辞藻俊美,意象开阔,感情真挚,一气呵成。
王国维曾评价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
“此种词为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
中期——姚燧
| 元·刘贯道《消夏图》
【中吕·醉高歌】《感怀》(二首·节选)
【元】姚燧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
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的父亲为忽必烈幕府,元代最早的汉儒大士。
受到家庭影响,姚燧十三岁拜理学家许衡为师。
终生学养深厚,官运亨通。
但他始终觉得培养人才比当官更重要。
于是随军队到各地兴办学校。
“五年三人蜀,十病九归秦。”
姚氏一生鞠躬尽瘁,堪当官者模范。
他在闲暇之余,喜游山历水。
了解风土人情,这使其散曲小令中。
浸染了浓郁的民间色彩,雅洁蕴藉。
淳厚隽永,他长于爱情心理描写。
将缱绻悱恻之情,刻画得丝丝入扣。
末期—张养浩
元曲的代表作有:窦娥冤 小桃红采莲女 折桂令,拟张鸣善 殿前欢 离思 普天乐 水仙子 山居自乐 山坡羊 叹世 水仙子 夜雨 折桂令 九日 天净沙 秋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曲是一种始于元代艺术的现形式,它包括有元杂剧散曲。它没。
| 元 ·任仁发《 张果老见明皇图》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双调】《雁儿落兼清江引》
【元】张养浩
喜山林眼界高,嫌市井人烟闹。
过中年便退官,再不想长安道。
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
四面桑麻深,一带云山妙。
这一塔儿快活直到老。
张养浩出生于富裕之家。
少有才学,作《白云楼赋》。
被地方官赏识,入仕为东平学正。
后到大都活动,因文才卓著而得官。
其为人简朴,后因直谏被贬为平民。
仁宗即位后重被起用,几番沉浮后仍恪尽职守。
张养浩一生身经六朝,官至礼部尚书。
晚年归乡闲居,朝廷七请而拒出。
后治理关中旱情,积劳病逝于任上。
他的散曲文风豪放,气势恢弘,感情沉郁。
多以济世爱民为题材,襟怀高远,寓意深刻。
赋闲期间,他纵情诗酒,寄傲林泉,目之所及。
皆成文章,留下很多清丽自然的篇幅。
纪君祥
| 元 ·吴镇《 墨竹谱》
《冤报冤赵氏孤儿》(节选)
【元】纪君祥
【仙吕·赏花时】枉了我报主的忠良一旦休。
只他那蠹国的奸臣权在手;
他平白地使机谋,将俺云阳市斩首。
兀的是出气力的下场头。
【煞尾】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晋国山河百二雄。
显耀英材统军众,威压诸邦尽伏拱;
遍拜公卿诉苦衷。
提起冤仇泪如涌,要请甚旗牌下九重。
早拿出奸臣帅府中,断首分骸祭祖宗。
九族全诛不宽纵。
恁时节才不负你冒死存孤报主公。
诗云:甘将自己亲生子,偷换他家赵氏孤;
这本程婴义分应该得,只可惜遗累公孙老大夫。
纪君祥生平无考,只知他与李寿卿、
郑廷玉为同时代人。其代表作《赵氏孤儿》
描写了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壮故事:
春秋时的晋国大夫赵盾
被奸臣屠岸贾陷害满门抄斩。
儿媳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
被门客程婴偷带出宫。
程婴为保全赵氏孤儿。
向屠岸贾献出了自己的亲生子。
并借机投到屠氏门下,赵氏孤儿也被屠认为义子。
二十年后真相大白。
赵氏一门的血海深仇终于得报。
《赵氏孤儿》是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之一。
曾在英、法、意、德等多国上演,引起轰动。
伟大的悲剧性使其位居世界经典剧目之林。
是人类戏剧史上难得的瑰宝奇葩。
| 元·倪瓒《雨后空林图》
《赵氏孤儿》的轰动是元曲最后的辉煌。
公元1367年,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北伐。
次年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遁。
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结束了统治。
起自金元之际,兴于瓦舍勾栏的元曲。
有书生意气,有世态人情。
随斗转星移,家国梦醒。
它的余音仍凌空绕梁。
历数百年而回响不绝。
附元曲知识:
元曲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元曲十大巅峰之作,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声情特点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
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蕴藉〕
小石唱:〔绮丽妩媚〕
高平唱:〔条畅晃漾〕
般射唱:〔拾缀坑崭〕
歇指唱:〔急并虚歇〕
商角唱:〔悲伤宛转〕
元曲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净沙·秋思》、《折桂令·九日》、《水仙子·夜雨》、《山坡羊·叹世》。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为赈灾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在赴任途中路经潼关作了这首小令。作者借古抒怀。
双调唱:〔健捷激袅〕
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
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元曲分类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
散曲释名
一、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四、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散曲的产生
1、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散曲的体制
二、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各曲同押一韵。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