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77首古诗词
《普天乐·咏世》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圆夜。
1、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2、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3、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4、坐中客,翠羽帔,紫。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白话译文:
【斗双鸡 南】金钗坠、金钗坠玳瑁整齐,蟠桃宴、蟠桃宴众仙聚会。彩衣、彩衣轻纱织翠,禁步摇绣带垂,但愿得同欢宴团圆到底。【节节高 北】玉葱纤细,粉腮娇腻。争妍斗巧,笑声举,欢天喜地。我则见管弦齐动,商音。
在洛阳赏花,到梁园赏月,好花应不惜钱去买,明月也应不惜钱去买。依着栏干观赏花开放得一片烂熳,举酒问明月为何如此团圆。月有圆有缺花有开有谢,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离别。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注释解说:
著名的元曲有哪些, (1)洛阳花:即洛阳的牡丹花。(2)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诗。(3)赊(shē):原指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这里也指买。“好花须买,皓月须赊”互文。(4)花倚栏干看烂熳开:“倚栏干看花烂熳开”的倒装,下句同此。熳:曼延,“烂熳”古同“烂漫”。(5)月曾把酒问团圆夜: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6)三春:孟春、仲春、季春,借指春天。
品鉴鉴赏:
壹
这首小令题为“咏世”,内容上看花好,问月圆,“想人生最苦离别”,看似写离愁,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人生感慨。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贰
自然之物生生不息,然而人呢?“人去了何日来也?”人间一别,能否再聚、何日能聚,便渺茫难期,更有甚者,一去不返。此篇末一议,更感喟深沉。返观前句,对照之间也更彰显了行乐当及时的人生态度:对人生中的美好,便当“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叁
肆
伍
此曲多议论,但议论中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花月的形象,所以读来并不嫌枯燥。
中秋节团圆的诗歌1 《中秋的月》中秋的月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
此曲结构精巧,前六句皆一句花一句月,第七八两句合言花、月而述理及人,最后三句分写花、月、人。这种散曲中的重字体式,使曲子既有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章节美,又不流于呆板而富于变化。小曲前面六句以对偶形式分咏花月,中间两句和后面三句,以花、月和人作对比,不但文字新巧,而且蕴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张鸣善,名择,自号顽老子,元末明初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于其身世,列举有“扬州人”、“北方人”、“湖南人”等各说,认为其祖籍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元末张鸣善久寓江浙,居扬州时间尤长。明朝立,张善鸣曾任江浙提学,后谢病辞官,隐居吴江。
本期名句:“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