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例如大家熟知的的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和宋词由于体量庞大,在大家心中的影响力远超过元曲。其实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但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元曲包含了杂剧和散曲,平常大家背诵和接触的都以散曲为主,相信大家对以下几首一定很熟悉: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的知名度不逊于任何一首诗词名篇,前三句仅仅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两幅不同意境的画面,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反衬天涯孤旅的凄凉冷清,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单游子的凄苦。马致远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元曲中的衬字,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春江钓叟图》(南唐李煜):“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曲小令)。
这是另一位著名散曲作家张养浩的代表作,作者由在潼关看到的层层峰峦、滚滚黄河的雄浑景色,联想到以往朝代的更迭,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鲜明地表达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沉重主题。这首散曲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常常被编入青少年启蒙教材,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7、卓文君的数字镶嵌相思诗:相传西汉时期,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成婚不久,司马相如便辞别娇妻去京城做官。痴情的卓文君朝思暮想,等待丈夫的万金家书,谁知五年之后,等来的却是一封写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数字家。
今天老杨和大家一起欣赏元曲作家徐再思的一首散曲,全曲只有48字,却使用了8个数字,开头三句便是6个数字,令人拍案叫绝!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
“水仙子”为曲牌名,“夜雨”为题目,点明写作的时间和环境。
1、《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话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开头两句,作者听到秋雨打在梧桐叶和芭蕉叶上的声音,引发无穷的愁思。秋雨、梧桐、芭蕉等传统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代表凄凉、萧瑟、寂寞。如杜牧的“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渐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等等。这些景物,渲染出了作者身处异乡凄清、孤寂的环境,奠定了全曲的基调。而四个数字“一”反复出现,加以平仄的错落有致和对仗,更增强了“愁”的艺术效果,“愁”是建立在相关意象基础之上的真情实感。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传奇小说《枕中记》的故事,抒发作者十年来遭遇的心酸。游子在外,漂泊无依,穷愁落魄之时多会思念家乡和双亲。但作者变换角度,因为自己在外的诸多不顺,让远在江南的双亲为自己担忧,感觉到自己无所作为,愧对双亲,这样写,感情更为复杂和强烈。人生失意、羁旅愁苦、思乡念亲,全部融合在“都到心头”四个字当中。
卓文君数字诗:《怨郎诗》《怨郎诗》两汉:卓文君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