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曲,我们自然想起“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元曲和唐诗宋词的发展略有些不同。
诗发展千年,在盛唐达到高峰,而词大致发源于唐,几百年后在宋朝达到巅峰。我们习惯性使用巅峰时期来形容这两种文体。而元曲相对于诗词来说,发展简直就是一瞬间。
天净沙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
元曲代表作,大家肯定马上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
要不就是《窦娥冤》。元曲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戏曲,《窦娥冤》,《汉宫秋》,《拜月亭》,元曲是什么,《西厢记》……另外一类就是散曲:《天净沙》,《节节高》,《醉花阴》……
戏曲分为北曲南戏。北曲的大概形成于金时,发源于唐朝的“参军戏”,就类似于现在的小品。后来成立班子搭台,但是一大帮子人伴奏,一个人主唱。再到蒙古灭金,与南宋对峙了40多年,戏曲发展唱的角色增多,发展出各种特色来。因为都是讲述前朝的故事,所以上台的舞台出入口,咱们现在写的是“出将入相”,那时候写的是“鬼门关”,一上台,就不是人了,就是扮鬼了。现如今有些地方的关公戏,饰演关公的演员一勾脸儿,就不能说话了,你也不能和他说话,他已经不是人,是神了。这就是老习俗。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
戏曲
我们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会不会有疑惑,这难道不是词么?散曲和词的不同在哪儿?
总的来说,元曲的创作是更加宽松,更加接地气了。
散曲
元曲的特色也简单说下:第一个,白话,要让所有人都能听懂对不?意思浅白,诗词讲究意在言外,曲呢,则是意外言也外,你含含蓄蓄的,老百姓听不懂,哪里会有赏钱?不但要浅白,最好还带点荤腥,就像二人转。第二个,讲故事,也就是说重叙述。戏文嘛,没有跌宕起伏谁看呢?第三个,泼辣。痛痛快快骂街,啥也不管不顾。
元朝汉人文人没有上位的机会,心里郁闷得很,自然爱在曲文里发泄,但是高层游牧民族没文化啊,你让他们听,搞复杂了他们听不懂,政治隐喻他根本就不敏感,而且他们并不计较文人的文字千秋。人家马背上得天下,根本没把文人放在眼里,认为是末技,儒生的地位和娼妓,乞丐差不多。他自然懒得和你计较,客观上造成了元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当宽松,产生了一大批针砭社会时弊,反映底层生活的好作品。就好像《窦娥冤》这种戏,后来的哪个时代敢写?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宫十一调,总计十七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 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 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
举一段大家都学过的关汉卿的《不服老》的做例子:
就是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