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单田芳常会在评书开场时吟诵这首诗,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曲艺的价值,说书唱戏的终极目的是劝人向善明理。以书来评事又以事来说理这是评书的魅力所在,它在满足听众的听觉享受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让人明辨是非善恶,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听评书的主要原因之一。
单田芳的评书非常有特色,他的评书把“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评书里的故事紧凑环环相扣,其故事精炼代入感非常强。单田芳的书侧重于“说”故事而鲜于引经据典地来“评”,这样做可以让评书整体上不拖沓从而让故事进度比较快,元曲四大家分别都是谁,不似传统评书是侧重于说古论今来“评”而把故事的进度放得比较慢,所以有的人觉得单式评书是在“说”书而不是传统地“评”书。
单田芳的评书非常有特色,他的评书把“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评书里的故事紧凑环环相扣,其故事精炼代入感非常强。单田芳的书侧重于“说”故事而鲜于引经据典地来“评”,这样做可以让评书整体上不拖沓从而让故事进度比较快,不似传统评书是侧重于说古论今来“评”而把故事的进度放得比较慢,所以有的人觉得单式评书是在“说”书而不是传统地“评”书。
四大元曲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
一
琴书、走书、快板书、锣鼓书有搭档来演奏声乐来暖场和串场,说书的人有说有唱具有短时间内引人入胜的效果,这类说书人和搭档走南闯北在每一个地方逗留的时间不会太久,所以从故事角度讲一般来说进度比较快,会让人听着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评书属于一个人的表演,没有声乐的帮衬来暖场,所以一开场吟一首定场诗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
在单田芳的评书中,开书前他经常会吟一首定场诗来暖场,其中有一首定场诗三鱼非常喜欢: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
“万卷书”是指的经史子集,“三尺龙泉”是指的龙泉宝剑,两者放在一起点出文武之道。“上天生我意何如?”,这是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质问,这种怀才不遇、内心挣扎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报国平天下”,这是无双国士和沙场良将的毕生夙愿,前面加上“不能”二字,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之感。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白朴(
“枉为男儿大丈夫”这一句收尾,会让人有一种对空怀纵横四海之志却碌碌无为之人的讥讽,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有着浓浓的儒家迫切出仕的使命感。这首诗既可以作为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感慨,也可以作为豪杰对自己在困境中无法施展抱负的叹息。
三
单田芳除了把这首诗作为定场诗用之外,他还曾把这首诗用在评书故事里的人物身上。《白眉大侠》里的黄伦,他年轻时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写下这首诗,最后他在阎王寨成势号称天德王。在《童林传》中这首诗被用在英王富昌身上,他与康熙争帝位失利而离开京城写下这首诗,后来富昌在剑山蓬莱岛招兵买马自立英王伺机夺回皇位。
其实,这首大气磅礴的诗并非是说书人的原创,这首诗原是元代曲作家关汉卿所作,它出现在历史戏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的第一折中,借由三国时期有名的战略家鲁肃之口吟出,但是与原作与评书中的诗句略有不同。
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