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元曲分为哪两种,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四大悲剧
元曲的四大悲剧分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汉宫秋》主要讲述的是西汉时期匈奴大举进攻,汉元帝将王昭君送出和亲的悲剧故事,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抨击了当朝者的昏晕。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
《梧桐雨》讲述等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赵氏满门被屠杀,幸存下来的孤儿复仇的故事。本剧是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
元曲是由两类文体组成的,一个是散曲,还有一个就是杂剧,散曲又包含了小令和套数。散曲和杂剧属于相对的存在,散曲是应用于表演的剧本,适用于各种角色的唱词、动作、台词等;而杂剧属于将歌曲、舞蹈、宾白等三者结合起来的。
元曲四大爱情剧
《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与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喜结连理的故事。
《拜月亭》讲述的是在战乱年代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故事。
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
《墙头马上》讲述的是裴少俊、李千金的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成眷属的故事。
《倩女离魂》讲述的是指腹为婚的女子为了心上人魂魄分离与爱人相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