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6年暮春,于“风细柳斜斜”之际,苏轼登上了密州北部的超然台,眺望四方,不禁感思潮涌,情难以已,随即挥毫泼墨,写成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其中最后一句是:诗酒趁年华。
意思是:作诗喝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尽情享受。“诗酒趁年华”出自苏东坡的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意思是:作诗喝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尽情享受。吟诗作赋是何等的浪漫,小酌开怀是何等的豪迈,所以苏轼的这句话成了洒脱奔放。
诗酒趁年华,顾名思义是指写诗喝酒要趁着年纪,不到时机,或者错过了,无论是喝酒,还是作诗,都难以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高度和深度。
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原诗:《望江南·超然台作》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人生中,其实,不止是喝酒和作诗,还诸如学习、力气了等,都需“趁年华”。
《乐府诗集》里有一句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年少大好时光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等到年老了就会白白地伤悲。
《金缕衣》里这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意思是要人们珍惜宝贵的少年时光,树上有花的时候,大胆、及时地摘取,不要等到没花了再想起去摘采,那样只能空折枝,后悔莫及。
其实,这两首诗和苏轼的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直接、浅显地告诫世人,不管干什么事,都要趁着大好机会,珍惜宝贵时间,及时为之。
父亲今年68岁,左腿患有疾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行动颇为缓慢,干起活来,明显得是力不从心。
面对一些重活,父亲明显地露出迟疑、忧愁之窘相。我知道,父亲真的是老了呀。可谁又知道,当年的父亲是何等的身强力壮,何等的力大如牛。
听母亲说,年轻时的父亲在农忙时,100多斤一袋的麦子,父亲一手攥住袋首,另一手握住袋尾,只须吹灰之力,就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举过头顶。一口气搬运几十袋麦子,不在流汗,不在喘粗气的。
父亲曾经多次单枪匹马去远在400多里外的枣庄用小推车给公家运煤炭。且不说单趟有多么遥远了,诗酒趁年华暗示,单单小车上的重量就足让你唏嘘不已,五体投地了。
父亲曾经多次单枪匹马去远在400多里外的枣庄用小推车给公家运煤炭。且不说单趟有多么遥远了,单单小车上的重量就足让你唏嘘不已,五体投地了。
诗酒趁年华翻译: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
再有呢,那就是在两边的车把上各挂着一个大瓷缸。
还有呢,就是父亲带的行李和餐具。
因为路途太远,一般得在外住一晚才能返回。
父亲的当年和现今,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让我明白了,力气和年龄有关,激情也独独青睐青春。就像父亲,古稀时,也很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可惜的是,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写出了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达的是及时。
何也?年老体衰,力气渐减,失去“年华”了!
还是再回谈苏轼吧。
六十八岁的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时的他心未死,志也没绝,脑子里始终牢记着壮年的雄心大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梦想是灿烂的,可现实却是无奈、伤感的。如今的苏轼,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力气殆尽,空有一腔爱国浓情,遗憾的是,心有余而力却不足,情也高而身不给力。
平日里你可能听到过有人这么说,趁着年轻时,赶快四处走走,尝尝各地的美食,赏赏各地的美景,别等到迈不开腿,张不开嘴的时候再想起来,在痴痴地幻想,空作白日梦而已。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花不可能永远怒放着,始终等着你去采摘。
人生也是如此,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学习;该拼搏的时候,一定要发奋拼搏,切莫忽略,更不要错失。
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生命短暂,且行且珍惜,更须时时谨记苏老的谆谆告诫:诗酒趁年华!
畅快风流——”诗酒趁年华“是说青春年华美好易逝,要趁着青春挥洒性情,行少年人风流风雅之事。整句话以浪漫主义的口吻,鼓励梦想,鼓励及时行乐。 中二的年纪里,爱古风的老夫还是很喜欢这句话的。拼音:yǐ mèng wéi 。
【我是,感谢你的阅读![微笑]】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充分体现了苏东坡在密州当时的心境--超然于物外,通俗点说,也可以是莫谈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