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既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评点家张新之曾指出,《红楼梦》中的诗作,“其优劣都是各随本人按头制帽,故不揣摩大家高唱。”大观园女儿爱花亦爱诗,花往往是她们笔下诗歌吟诵的对象。于是,大观园起社,首先吟咏的即为白海棠。自白海棠开了先河,随后咏花即成传统。咏菊、咏桃花、咏红梅成为大观园诗社一道景观。众钗寄情寄志,各人的性格、胸怀、追求,用花赞美人的诗句古诗,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风貌,作者又在其中融入了各人的命运走向,白海棠、菊、红梅皆成众钗的化身。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以花喻人”,虽未明喻,人花却为一体。而这在众花诗中夺魁之诗,又岂是曹氏闲笔?
咏白海棠诗中,探春此诗将自己“才自清明志自高”的精神赋予白海棠,借咏白海棠咏自己。宝钗一首“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及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含蓄浑厚,正与宝钗坚守大家闺秀的端庄气度相符。而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风流别致,乃是黛玉摈弃世俗、孤傲性格的真实写照。此二首诗风格迥异,不分上下,众人在举谁为诗魁时,产生争议。李纨、探春推蘅稿为上,宝玉不服,道仍需斟酌。
借花喻人的诗句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清新脱俗 。
到第二日,湘云前来,一头兴起,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
瑚蝶花---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只盼化骨为蝶,从此双宿双飞.赠诗云:"庄生晓梦迷瑚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木棉花---花开直入云霄,无须枝叶衬托,孤高之姿,令人仰止,不可攀.失车菊---嫩嫩小小,却又。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以花喻人的诗句比如有南北朝·陈叔宝《玉树后庭花》【原文】: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译文】: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
其二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借花喻人的诗句 03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2、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早梅》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亦墙角也亦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代李白的《清平调·其一》翻译: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汉曹植的《杂诗七。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香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这两首诗中的海棠即有湘云之气度,湘云虽生于公侯之家,但襁褓之中,父母双亡,且家道中落,命运可谓凄苦。但湘云未曾像黛玉般自怨自艾,日日以泪洗面。她乐观面对人生,潇洒应对命运,故称海棠“也宜墙角也亦盆”,但岂止是她笔下海棠也宜墙角也亦盆,她自己便也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也亦墙角也亦盆。这种潇洒不凡的气度,何人海棠能够比得。故众人皆言昨日四首也算是想绝了,未曾湘云这两首诗如此之妙,不枉做了海棠诗。湘云这两首也是挥笔而就,比之宝、黛二人,更胜一筹,故海棠诗魁非湘云莫属。
湘云海棠诗中的“‘自是霜娥偏爱冷’,脂评说,‘不脱将来形象’,这是嫁而守寡的结局。”蔡义江也说:“这种诗谶式的句子还有‘花因喜节难寻偶’。”海棠诗既喻湘云性格,又喻湘云命运,“正如黛玉抽得‘风露清愁’之芙蓉,应在第七十八回‘杜撰芙蓉诔’,‘虽诔晴雯,而实又诔黛玉’一样,湘云抽得海棠,正应在第三十七回写的两首《白海棠和韵》。”方可理解曹氏塑造人物用意之深,以花喻人用意之妙。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宝玉与众姐妹酒足蟹饱后,诗兴大发,分别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忆菊》抒发了一种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预示了她未来独居、独守空房的悲剧命运;《画菊》“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句,有画饼充饥之意,似在暗喻宝钗与宝玉未来夫妻关系的有名无实。湘云的《对菊》表现了“英豪阔大宽宏量”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供菊》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度;《菊影》“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暗示其未来“湘江水逝楚云飞”的凄凉结局。探春《簪菊》以男人自况,乃探春才清志高,精明不减男人之喻,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残菊》“万里寒云”乃她远嫁时的况味,“暂时分手莫相思”也可同“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的曲子对应起来。”此首当为探春自身结局之喻,也暗含这门庭衰败时群芳的各自结局。
十二首咏菊诗中,黛玉《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当为魁首。黛玉三首咏菊诗,既喻自身如陶渊明般孤标傲世的高洁品格,又隐自身命运“圃露庭霜”,日日“鸿归蛩病”,苦闷彷徨,“忆旧还寻陶令盟”,暗与 “木石前盟”照应,然“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菊花象征着林黛玉孤标傲世但时时被压抑的“幽怨”,正如蔡义江先生所说:“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为了表现她们的诗才,而是要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林黛玉夺菊花诗魁首,是因为“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花相适合的了。”甚至认为:“湘云、探春的诗都是暗示他们未来的命运,只有黛玉的诗是借物抒情言志。”
再看咏红梅诗,邢岫烟“桃未芳菲杏未红,冲锋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辩,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一诗中的红梅冲寒而放,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比寻常,恰似她虽家境贫寒,但仍洁身自好,品性高洁的特质。“梅花‘浓淡由他冰雪中’的豁达境界,这正是她自己超脱淡定人格的形象写照。”李纹之“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诗,其意甚苦,盖为揭示李纹作为李纨寡嫂之女,身背丧父之痛,而“寄言蜂蝶”几句,又昭示李家注重儒家礼教德教,简直是诗如其人,花如其人。薛宝琴“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诗,有自身才高貌美之意,显示的是薛宝琴对自己出身与才气的自负。
咏红梅诗,除此三人外,大观园诸钗皆未再咏,三人中属宝琴诗最好。故后琉璃世界中,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丫鬟抱着一瓶梅花,竟似贾母屋内挂的仇十州画的《艳雪图》,而贾母偏偏又说画岂有人这般好看。此景明对前言宝琴之诗,又可联系宝琴之未婚夫乃梅翰林之子,白雪红梅,红梅美人,三者妙趣天成,梅花既是宝琴个人形象的标志,也是她命运的象征。青山老农曰“宝琴风度翩翩,无人间烟火气。譬如诗家,宝钗为能品,宝琴为神品,小乔身份,固远胜大乔也。且以金玉之良缘,成诸人美;孰若梅雪之佳偶,出诸天然。天下惟天然者为难能可贵耳。”
1.借花喻人的诗,要5首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