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灞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别具意味的文化内涵被历代文人雅士所吟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之一。作为长安东部的门户,灞桥是古人进出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函关、武关、蒲关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从桥上走过,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金句篇章,他们或是哀叹“灞陵伤别”;或是骑驴“觅句灞桥风雪天”;又或是借灞桥来表达一种故国之思……这一座小小的桥梁,见证着人世间的离合悲欢与历史更迭,承载着浓重的相思别绪,也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古灞桥遗址)
灞桥何时而建,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灞桥”一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灞河”,早在春秋时期,灞河已有建桥的可能。《史记·王翦列传》中有秦始皇送王翦至灞上南下伐楚的记载,当时王翦帅兵六十万,如果河上没有建桥,通过灞河去征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关于灞河的详细记载:“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据《汉书·王莽传》记载,霸桥曾遭遇火灾被毁,经王莽重新修建后短暂改名为“长存桥”,经过时间的流变,最终定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常至于此,并折柳送别,直到唐代,风气尤盛,因江淹《别赋》开篇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之语,人们便将灞桥送别的传统与“黯然销魂”的离人相联系,灞河诗词,因此灞桥作为别离之地,也被称作“销魂桥”。
(灞河)
作为人们出门远行必经的要道,灞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汉代开始灞桥就被文人书写进文学作品之中,经过魏晋六朝的积淀,发展至唐代,“灞陵文学”已经成为一道地域特色和人文色彩兼具的文学景观。唐人笔下的“灞桥”,往往是诗人在亲身到访此地之后有感而发的吟咏,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蕴含着诗人生动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唐诗中,灞桥最突出的意象内涵是表达离别的伤感。这种意象的形成与其作为京城门户的交通地位有着重要的联系。长安作为汉唐的都城,是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文人士子最为向往的地方,而灞桥是进出长安的必经之路,也是京城内外的分界线。因而,灞桥上的迎来送往,相较于别处而言,有了更为特殊的地理内涵。
(古灞桥遗址)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贺知章【杨柳歌】 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河水冲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风浪吹.可怜巢里凤凰儿,无故当年生别离.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谁。
诗人常常将灞桥与酒、柳等意象相结合,吟咏诗句来抒发和排遣内心忧郁的离愁别绪。加之唐代在灞桥附近设立驿站,并且种植了很多柳树,时人送别亲朋好友常止步于此地,并折下桥头柳枝相送,使得这一份离别的情谊更为浓厚。每到早春时节,灞桥两岸柳絮飘舞,宛如飞雪,形成了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之美景。李白言“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罗邺叹“何事离人不堪听,灞桥斜日袅垂杨”(《莺》),罗隐感“灞桥酒醆黔巫月,从此江心两所思”(《送溪洲使君》)......这些诗句无一不是表达分手时的离愁别绪。
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
随着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以及灞桥意象使用频率的增高,它除了用以抒发感伤离别之情,也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核。当不同的诗人行至灞桥,个体遭遇的差异可能会使得诗人生发出更为丰富的人生感慨:如“惆怅灞桥路,秋风谁入行”的羁旅漂泊之愁;“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的身世感伤;“游子灞凌道,美人长信宫”的宦游寂寞等等......总体而言,在唐代的文学景观中,灞桥由实景转化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主要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其中以相思离别之情为主,但也包含了其他丰富的情感体验。它们多为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灞河)
晚唐至宋代,“灞陵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灞桥的意象内涵也发生了转变。随着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南转移,北宋时长安已经不再为京城,灞桥也逐渐失去了其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宋代文人途经灞桥的频率并不高,因而缺少实践的经历,他们开始将灞桥的意象内涵转移到抽象的诗思层面。晚唐宰相郑綮提出“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一说,直接推动了灞桥意象的内涵的转变。受到晚唐骑驴苦吟诗风的影响,“灞桥”与“风雪”、“驴子”组合构成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意境,并由此渗透到绘画领域,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原点。而灞桥本身的意象内涵,借助“风雪驴背”所衍生出的文学情境加以延伸和拓展,演变成一个典型的诗学话题,它传达的是一种好诗源于风雪苦吟,名句来源于寒士求索的诗歌创作理念。诗人孟浩然则成为这一幅觅诗图景的主角。人们在“灞桥风雪驴背”之上,寻找了诗思灵感,以及文人的气质与追求。“灞桥风雪”发展到宋代,已经不单指作诗经验的总结,而且反应出当时的文人志向,他们追求一种即便失意,却仍然高贵优雅的精神状态。陆游有诗云:“作梦今余七十年,平生怀抱尚依然。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这其实就诗人自我心声的吐露,他所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是“把酒话桑麻”的恬淡闲适,是“觅句风雪天”的洒脱与高雅,尽管现实事与愿违。
如练如霜在何处,吴山越水万重云。 诗名: 八月五日喜雨,初阳台上作 类别: 七言律诗 作者: 杨维桢 敲门空过太史宅,曳杖却上初阳台。 雷从葛仙井底起,雨自黄妃塔上来。 官军捷报铜铊陌,山人酒泻白螺杯。 凭谁得知诗句好,山东。
(隋唐灞桥遗址)
(今景。 图片均由贺泽余提供)
时光的河入海流,回首过往的悠悠岁月,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座小小的桥梁,在无数平民百姓、文人雅士的踏足间,留存下一段又一段真挚感人的生命记忆。这些记忆就好像高度浓缩的“咖啡包”,在人们的心灵之中浸润之后,会释放出悠远绵长的古香,生发出令人感动的力量。虽然我未能一睹灞桥的风貌,但是在古人的诗词之中,我又似乎早已结识过这座古桥,高官国的“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贺铸的“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这些古人伫立桥上,所生发出的喜怒哀乐,与今人仍然相通,这种穿越时空阻隔的情感依然能够引起共鸣。尽管这种情感的浓度到今天已经被慢慢的稀释与淡化,但是桥与诗、桥与人、桥与文化的情感联结与精神传递永远不会停止。
【1】尚永亮、刘晓.灞桥风雪驴子背——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嬗变与诗、画解读[J].文艺研究,2017.
【2】孔祥生.“灞桥”一名由来小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杨为刚.灞陵文学与灞陵道文学空间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石志鸟.论灞桥的历史和文化意蕴[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
2.灞河柳的诗词 灞河柳有如下广为流传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2)杜陵秋 黄稷叶飘尘遮道,乌鹜声扬雪断桥。驻行扶垣霜结幕,策盼葬己土封摇。颓楼无泪泪几尽,残冢无颜颜已消。月月雨摧灞河柳,年年风削杜陵岙。李。
【5】阳达、夏菁.唐诗中的“灞桥”文化——基于交通的视野[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