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在元曲中怎样读,元曲正宫端正好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种特有文学形式的音乐性直到今天还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着无可比拟的光辉,原因之一是它们有着严格的格律。这种格律的本质是什么?应该说,除了它们丰富的内涵,还有汉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种特有文学形式的音乐性直到今天还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着无可比拟的光辉,原因之一是它们有着严格的格律。这种格律的本质是什么?应该说,除了它们丰富的内涵,还有汉语语言的韵律美。同是格律,词宽于诗,曲宽于词,应该是有共识的。本文就词曲的格律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1.词始于唐代或更早。清人毛先舒谓:“填词缘起于六朝,显于唐,盛于宋,微于金元。”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词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词脱胎于诗,就是长短句的诗,但它最早产生于民间,词是可以“唱”的。现在多认为李白的《菩萨蛮》是最早的词。实际上,《竹枝词》的产生远早于李白。劳动者在田野里一边干活,一边随口哼唱着“口唱山歌手插秧”之类的“自来腔”。这种形式感动了文化人(城市人),于是,他们也学着寻这种乐子,“词”便应运而生。

词牌是什么?词牌是演唱曲调的代号,很多源于古乐府。慢慢地加入了文人的创作。李白看见西域过来的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唱歌跳舞,便写下一首可以演唱的“长短句”,起了个名字叫《菩萨蛮》。所以,那时的诗人是把“词”称作“诗余”的。词牌只是作为曲调的代号,便于传颂记忆。词的内容与“词牌”毫无关系。也许正是李白创造性的劳动,于格律诗之外肇开了“长短句”的一代新风。到了中晚唐时期,词的创作已经流传甚广。

赵宋兴替李唐,文化人面对唐诗的高峰无法逾越,就另找幽径,出现了“以学问为诗”的现象。北宋文人的诗,特别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追求“无一字无出处”,在形象化、生动性上和唐诗的风格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由此而全面否定宋诗的成就,说“宋人不懂得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则不免片面。南宋的江湖诗派诗人写了那么多优秀的田园诗、悯农诗,其影响是跨时代的。但他们不可能不受到“词”的冲击,他们也写“词”。同一个人写的诗和词完全是两副面孔。在诗中,他们说文论道;而在词中,他们才是有血有肉的“人”。那“长短句”中的情爱、幽思、闺情、哀怨、叹息、相思……都是真真切切、非常感人的,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陈与义等。

词这种文学形式显于唐而盛于宋是有根据的。五代时期,元曲正宫端正好,词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花间词》收集了18位作者,74个词牌,500多首词作。到了宋代则词家辈出,从宋初的范仲淹、张先、宋祁到苏轼、王安石、晏殊、晏几道、周邦彦、贺铸,再到南宋的陆游、辛弃疾、范成大、陈与义、姜白石、吴文英、张炎……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词章。宋词的数量是难以精确统计的。《全宋词》收录的作者有1400余家,20800余首。这当然还远不是宋人的全部词作。

2.唐、宋二代并无词韵专著。宋代大大小小的词作者随心所欲地用他们的创作拓展着词的领域。至于“词牌”的确定大致有几种情况:

正宫在元曲中怎样读

一是乐府中的古曲。中国古代音乐因为没有记谱方法,完全靠乐工心传口授才得以流传。唐代《教坊曲》保存了322支乐曲的题名,宫廷乐师有一种简单的符号犹如天书,谁也看不懂,必须带腔传授方能哼唱(后来的“工尺谱”也是这样,不带腔传授是读不下来的)。所以,教坊的古曲有牌无曲,只有很少的部分保存在民间乐工的心里。比如《乌夜啼》《昭君怨》《梅花引》《长相思》等。是宋人用乐工熟悉的乐曲填新词演唱,广为流传后遂成词牌。

二是前人的名篇名句填上新词演唱,敷衍成词牌新作,如《如梦令》(唐庄宗)、《诉衷情》(韦庄)、《更漏子》(温庭筠)、《忆秦娥》(李白)、《虞美人》(项羽) 等等。这些词牌的曲调实际上还是当时的乐工谱写的。

三是词坛“大腕”自己创制新词,自命词牌。如秦观的《醉乡春》、晏几道的《与团圆》、黄山谷的《瑶池燕》《望江东》、姜白石的《暗香》《疏影》等。他们写好新词,自命词牌,找有能耐的乐工谱上乐曲,到茶楼酒肆演唱。如果受到欢迎,其他词人就会用这个词牌的曲谱去“填词”,这个词牌就定型了。这种创作方式拓展开来以后,词牌就在流传中不断地丰富起来。

至于词的格律,当时是比较宽松的,“词宽于诗”当是事实。那时的词作者们大致有约定俗成的共识:一,韵脚平仄通押。这就比诗韵宽松了许多;二,句式活泼,长短句相间。创作中比格律诗方便;三,音节跳跃,即每句中只要平仄有序即可;四,谐于音律,便于演唱。

上述四条就是“宋词四律”,其他好像倒没有什么“词律”的束缚。当时很多词牌被“摊破”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大概就是宋代词人的创作规则。

元曲常用分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附上一些常见的联套格。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经济上破坏空前,文化人从整体上陷入悲惨的境地,前朝非常吃香的文学形式不被统治阶级待见。在元代,诗界凋零,诗人留下痕迹的仅元好问与党怀英。他们其实都是由金入元的,而且入元不仕方能硕果仅存。于是,高雅的文学形式萎缩殆尽,文学之河迅速流向通俗的艺术形式,与民间的娱乐活动结合,变成一种演唱的文娱活动,这便是“元曲”。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两大类。“杂剧”由唐代的“参军戏”演化而来,在元代到达它的鼎盛时期,产生了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这些伟大的作家,也产生了《西厢记》《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等伟大的戏曲作品。这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兹不赘述。本文仅止于散曲。

北曲本宫通常套数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煞尾]。(南曲套及南北合套略)北正宫套曲用小工调,南正宫宫用小工调或尺字调。正宫是元曲题目前的类似于词牌名的曲。

散曲双分为“北曲”和“南曲”。北曲起源较早,金代时就在北方流行,它无疑产生于民间。请看看这些散曲的牌子吧:《耍孩儿》《四块玉》《寄生草》《山坡羊》《白鹤子》《七兄弟》《端正好》《斗鹌鹑》……不是捆高粱秆儿、扒马粪蛋儿的主,能想出这些透着泥土香味儿的牌曲名字吗?这些初始于民间的曲子,受到文人的青睐,便融进了新的内容,在市民阶层得以广泛流传。

这种风格刚健,以景取譬,直抒感慨的作品,在钟嗣成的曲中并不多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元曲《正宫·醉太平·落魄》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正宫·醉太平·落魄 作者:钟嗣成 绕前街后街,进大宅深院。怕有那慈悲好善。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据唐主璋先生统计,元人小令的牌曲有112支;《全金元词》收集的词作有3853首(一说有4300余首),至于元人小令的格律也是唐先生的研究成果。他的《元人小令格律》是近代的出版物。

元代的作者在格律上不甚讲究。如果再深入到杂剧中认真比较一下“套曲”就会发现:同是一支《普天乐》,关汉卿写的和卢挚、滕斌、鲜于必仁、张养浩、赵善庆、张可久、徐再思、王仲元、张鸣善写的在“格律”上都不完全一致,甚至同一人写的(如鲜于必仁),这一支和那一支也有差异。这还不足以说明元人创作牌曲是高度自由的吗?

宫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载,属正宫的曲牌有四十三只,南曲(包括集曲)有一百二十只.端正好,弹词曲牌名,曲调庄重、肃穆,无语助词,散唱。另有杜世安的《端正好》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

“中吕”“南吕”“正宫”“双调”等都是戏曲音乐的术语。当时注明这些术语是说这里要唱一套牌曲。比如“中吕宫”的曲牌联套就有从“粉蝶儿”到“朝天子”十支牌曲。这些与我们今天的写作毫无关系,你写上“中吕”二字有什么意义呢?

上一篇 2023年05月02 23:46
下一篇 2023年05月25 22:16

相关推荐

  • 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与元好问的关系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白朴与元好问的关系,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

    2023年04月17 227
  • 元曲体裁的分类,元曲的体裁特点

    窦娥冤(唱二黄散板)忽听得唤窦娥愁锁眉上,想起了老婆婆好不凄凉。只见她发了怒有话难讲,禁妈妈呼唤我所窦娥冤为哪桩?……我哭哭一声禁妈妈,我叫叫一声禁大娘,元曲的体裁特点,想窦娥遭了这不白冤枉,家有银钱

    2023年04月12 254
  • 关于长城的诗句,长城诗句

    转自:河南卫视800多年前,陆游写下了“塞上长城空自许”;80多年前,田汉写下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万里长城既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图腾,也是千千万万戍边将士的化身。时至今日,烽火已不再燃烧,

    2023年04月22 290
  • 带晴的诗句,晴的唯美诗句大全

    在南京怎么委婉拒绝别人——等天晴了再说近期,南方大部分地区春雨霏霏《流浪太阳》在包邮区震撼上演民众纷纷自称“当代夸父”问世间『晴』为何物?一起来宋词里晒太阳吧!绿径朱阑,暖烟晴日春来早。自家亭沼,不问

    2023年06月01 275
  • 鸟鸣山更幽的上一句,王维的诗鸟鸣山更幽

    鸟鸣山更幽文|骆玉明诵|清荷一切都会过去,变化的背后仍然是深邃的幽静。也许,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深长的意味。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中响起,喧嚣嘈杂的、清朗悠扬的、气势宏大的、悲切低回

    2023年05月11 231
  • 关于故宫的诗句,关于故宫的千古名句

    国庆长假第一天,许多人外出旅游,故宫是许多人一直向往的神圣之地。故宫,关于故宫的千古名句,不仅在于她的名气,更在于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结。故宫之美,不单美在她无以伦比的建筑,还有历经五百年兴衰荣

    2023年04月22 236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下一句,洛亲友如相问后一句是什么

    命题竞写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王昌龄〔唐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亲友如相问的下一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出自《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中的第一首,坦枣这是是唐

    2023年05月30 245
  • 动物诗句,有关动物古诗100首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

    2023年05月21 285
  • 敦煌诗句,关于敦煌的唯美诗句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

    2023年04月14 286
  •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下一句,男人哭吧不是罪搞笑回复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句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男子汉,我们要坚强,不轻易流泪,但是当真正伤心的时候,男子汉也会哭泣。其实,不仅是男子汉,女子也一样,我们不是不应该流泪,而是应该在适当的

    2023年05月25 233
  • 关于杨柳的诗句,赞美春天杨柳的诗句

    柳在诗词中,代表着离情别意。人们在送别时,会折柳相赠。当春天来临时,柳条抽芽,点点青翠,喻示着春天的到来,而那随风飘荡的柳条,又何尝不是离人的点点思念呢。30首柳的诗词,其中,有美妙的春风,更有深深的

    2023年04月18 300
  • 七夕节诗句,七夕的古诗10首小学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七夕的古诗10首小学,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古时

    2023年06月03 26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