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楷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马致远不仅是元代重要的杂剧作家,他的散曲成就也很高,被后人推许为元代第一。这不仅是推崇他的散曲作品是上乘,也指他对散曲的贡献在元曲作家中是最大的。他著有《东篱乐府》一卷,包括了小令104首、套曲十七套。内容以“叹世”一类作品为最多,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男女恋情的作品。特别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很能表现他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兼有豪放、清丽、平易自然的特点。有些作品笔调活泼,语言通俗生动;有些作品则兼用了封建文人惯用的辞汇、句法,这一点后世文人是特别推重的。《太和正音谱》评他如“朝阳鸣凤”,“若神凤飞鸣于九臂,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列在“群英之上”。这里,我们介绍他的一首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全曲是这样的: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是元曲中的千古绝唱。作者以名词积累的方式选取了塞外深秋极具代表性的几种景物,组成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深秋跋涉的凄清画面,抒发了天涯孤客的离愁别绪。3、张可久《折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却把秋天黄昏郊外的萧瑟苍茫的图景历历如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难怪这首小令被誉为元人描写自然景物的名作,传诵千古,永葆她动人的艺术魅力。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 结。
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元代散曲作家中的秋思之作是很多的,但是的确没有哪一首超过它。
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元代散曲作家中的秋思之作是很多的,但是的确没有哪一首超过它。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一首小令,篇幅极短,要用寥寥几笔,勾勒出这幅如此动人的图画,就不得不考究语言的运用。前半部分的三句,就是用九个名词连用,又配置得那么恰当,这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深秋时节郊野中常见的景物。读者不但看得懂,而且能领会其中的诗情和画意,后两句点出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感情,可以说是“妙笔生花”,把不少人在相同情况下都会有的类似体验很自然地点拨出来,就收到了深深打动人心的效果。但是,这位旅客,这个游子,他为什么漂泊异乡?他从哪里来?他又要到哪里去?他的命运是什么呢?
所有这些问题,作者都没有作出交待和回答,有意留给读者去寻味和思索,达到了文学艺术作品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要求。
由于这首小令所描绘的图景是如此色彩鲜明,抒发的情怀是如此深沉真切,所以被历代的读者所传诵,成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