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介绍一部来自我国元朝的戏曲作品:《西厢记》。
当我们祝福一对新人的时候,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正是出自这部元曲《西厢记》。可以毫不心虚地说,《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最高峰!同时,一直以来,《西厢记》和《红楼梦》都被称为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能够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由此也可见《西厢记》的地位绝对非同一般。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文学类型。但凡是中国人,都一定能背出几首唐诗、几句宋词来,西厢记是元曲还是元杂剧,也一定多多少少都会知道《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但是唯独“元曲”,它的受欢迎的程度明显不如前面几种。如果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一线巨星,那么元曲可能只是个十八线的小明星了。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文学类型。但凡是中国人,都一定能背出几首唐诗、几句宋词来,也一定多多少少都会知道《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但是唯独“元曲”,它的受欢迎的程度明显不如前面几种。如果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一线巨星,那么元曲可能只是个十八线的小明星了。
西厢记说的是唐朝时期的故事,作者是王实甫,属于元朝。《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
但是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彪悍的民族以武力治国,对于思想控制比较宽松,更不太管人民群众的文娱活动。而“戏曲”这种文学形式由于很接地气,所以一下子在普通百姓之中汹涌澎湃起来,非常受到欢迎!当时一旦有著名的戏曲上演,必定会万人空巷,人们追戏曲的劲头比起我们今天追剧来说,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众多的戏曲中,被传唱最广、叫座率最高、口碑最好的,就是这部《西厢记》。
因为西厢记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像是用多。
《莺莺传》的篇幅很短,但是却把落魄书生张生爱上贵族小姐崔莺莺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只可惜呢,到最后却是个悲剧,功成名就之后的张生背弃了他与莺莺的爱情誓约,无情地将她抛弃了。后来故事在民间不断地流传,一直到了金代的时候,一位被称为董解元的作家不知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还是为了照顾广大读者渴望大团圆的善良愿望,他把结局改成了“张生与崔莺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西厢记》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爱情剧的模式特点:“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这就是所谓的才子佳人模式。以当今世俗化、市侩化的眼光歪曲主要人物张生、莺莺和红娘的光辉形象,曲解其言行,解构原作。
而等到咱们的王实甫呢,两位主角就不仅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连他们相知相爱的整个故事情节都被狠狠地添油加醋,情节被描绘得一波三折 、勾人心魄。当时流行的元曲,一般来说只有两三万字,严格遵循“一本四折”的形式:一个“本”基本上讲述一个内容主题,而一个“折”则相当于一个情节片段。但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却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个创作规则,它的篇幅比起以往大为增加,足足有五本二十折,整整八万字。
《红楼梦》中借鉴了大量《西厢记》的描写手法,故有“第二西厢”之说,为此,《西厢记》和《红楼梦》则被誉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无与伦比的“双璧之作”(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其文学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无人出其左右。
好了,介绍到这里算是开胃菜,随后,我们再一起到这部戏里去游历一番。不想错过的朋友,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