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学的另一个成就是话本。话本实际上就是小说,比如说《三国演义》的故事,话本里就有,闻刘玄德败,大家就流泪,听见曹操失败,大家就拍桌子鼓掌。实际上一直到唐朝,都是以曹魏为正统。因为晋是继承的曹魏,所以陈寿写《三国志》,曹魏是正统,蜀汉和孙吴不是正统。以后东晋南朝,包括隋唐在内,都是继承的晋,以曹魏为正统、蜀汉为奸逆。只有到了宋朝,才把蜀汉当做正统。因为谁占中原谁就是正统,宋朝丧失了中原,元杂剧和元曲的区别,难道能说自己不正吗?,
所以,强调王道所在才是正统。长安、洛阳不算正统,王道才是正统,现在王道跑杭州来了,我依然是正统。按此说来,虽然刘备跑成都去了,但他是汉之王道,也是正统,地处蜀地,王乃汉王。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宋朝的这种思想观念,使得《三国演义》这些本子的底稿在宋朝就形成了。现在你要是中午的时候打出租车,会发现十个司机可能有一半在听评书,田连元、单田芳,他们普及历史知识主要就靠评书。评书讲的那个东西,距离历史真相其实很远,但是大家爱听,这种东西深入人心。我小时候听,现在不听了,一听就笑,太搞笑了,刘秀怎么会杀功臣?那是刘邦。刘秀是不干这事儿的。但是这个东西很故事化,市民就爱听闲话,所以才深入人心。
元杂剧是以元曲辅以科白形成的戏曲,元曲则是杂剧里一部分,也可以单独成篇。南戏应该是明以后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应该不分南北的
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代表作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元曲为什么在元朝广泛推广,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这帮人快马弯刀征服了中原,不觉得文化有用,文化有用能被我们打成这样吗?所以整个元朝90多年才开了16次科举,文化几乎没有出路了。“文革”时代,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这就是蒙古人定的。什么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1元曲”“元杂剧”的区别 元曲包括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元曲:元杂剧和元代散曲的合称。均以当时的北曲配乐,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四大元曲作家”,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尤为突出。元杂。
读书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儒生就是臭老九。臭老九的时代,知识分子没有科举,就做不了官,他们想来想去,就把自己的满腔愤懑诉诸笔端。写什么东西最能引起共鸣?元曲。这就像电视剧剧本,你写小说,老百姓不看,你写剧本,演出来大家都能看。《窦娥冤》里“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堪贤愚枉做天”,这骂谁?骂朝廷。蒙古人不懂汉语,听不明白什么意思。要是汉化得比较厉害的清朝,那完了,清朝皇帝汉语水平太高,一听就明白。你骂元朝皇帝没关系,反正他听不懂,他就知道羊腿好吃!于是上面傻统治,下面猛骂街,助长了元曲的成熟和流传。
元杂剧,是元曲的早期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