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诗加腰的腰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诗腰

愁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腰”指的是诗句的中心字,让诗句更优美,更传神,这就是诗中的“腰”。《给诗加腰》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腰”指的是诗句的中心字,让诗句更优美,更传神,这就是诗中的“腰”。《给诗加腰》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在一起讨论诗句时,苏小妹三人分别给诗句“清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

暮归

给诗加腰的腰是什么意思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杜甫在夔州的时候,极其讲究诗律,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同时又想突破律的束缚,尝试一种新的诗体。有一天,什么叫做诗腰,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诗:题目是《愁》,题下自己注道:“强戏为吴体。”接着,他又陆续写了十七八首这样的诗,于是唐诗中开始多了一种“吴体诗”。“强”是勉强,“戏为”是写着玩儿。可知是在无聊的时候,勉强做着玩的,它不是正式的律诗。

但是,什么叫作“吴体”呢?杜甫自己没有说明,大概当时是人人知道的,而后世却无人能解释。宋朝人改称“拗字诗”,或称“拗体”。清人桂馥说:“吴体即吴均体。”(见《札补》)吴均是梁朝诗人,他的五言诗已讲究平仄,但还不象唐代律诗那样讲究粘缀,所以他的诗还是古诗。吴均诗文,风格轻丽,当时有许多人摹仿他,称为吴均体。这个名词在文学史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并不是指诗体。故桂馥的话,不能信从。否则,杜甫为什么不注明“吴均体”而要简称“吴体”呢?

从两汉到魏晋,我国的文化中心一向在中州,文化人的语言及吟诵诗文,都用中原音。吴越方言,被视为鄙野。吴越人到洛阳,被称为伧父。东晋以后,文化中心随政治而移到江南,吴越方言语音,成为北方来的士大夫争相学习的时髦语言。江南民间的歌谣也成为流行的吴声歌曲。从隋朝到唐初,政治和文化中心回到中州,吴语又恢复了它的乡土语言的地位。安禄山之乱,江南没有兵灾,中州人士过江避难者很多,吴语吴声又时髦起来。颜真卿、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都曾在吴越做官,同时吴越诗人如皎然,顾况、张志和、严维、戴叔伦、张籍等又以他们的吴语吴音影响了北方诗人。在中唐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吴音、吴吟、吴歌.越吟、越调等词语。可以推测,用吴音吟诗,其音节腔调,一定不同于中州。杜甫大约得风气之先,首先依照吴吟作诗,成为这种拗体的七律。按中州音吟诵这些诗,平仄是拗的;但用吴音来吟诵,也许并不拗。因此,杜甫戏作十多首,命名为吴体,这个名词从此确定。直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都作过吴体诗。

现在先把这两首诗的大意解释一下。第一首《愁》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他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咒诅。“世情”是唐宋人俗语,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这句诗里,可以讲作“不讨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语,用法同“何”字,是个疑问词,即现代语的“什么”。“分明”二字与杜甫在别处的用法有些不同,意义较为含胡。大约强调的是“自”字。现在释为“自己高兴”,还是揣测,恐怕似是而非。

下四句从写景转到抒情。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

第二首《暮归》,篇法与前一首同。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上。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悽的砧杵声。“黄”字是动词。“柝”,现代称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也不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反之,在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却用了平声字,使诗句读起来拗口,这便是拗字的意义。在上一篇里,我讲过,一首律诗的第一句第二字,决定了全诗的平仄粘缀格式,现在即以《愁》这首诗为例,第一句第二字“草”是仄声字,那么第四、六字必须是平、仄声字。我们依正体律诗的调声规律列为甲表。再按杜甫此诗的实际平仄列为乙表,就可以看出此诗的声调如何拗法:

甲乙

(句一)仄平仄仄仄平

(句二)平仄平仄平仄

(句三)平仄平平仄平

(句四)仄平仄仄仄平

(句五)仄平仄平仄平

(句六)平仄平仄仄平

(句七)平仄平仄平仄

(句八)仄平仄平仄平

乙表中与甲表不合的字,都是拗处。

一首诗中,偶尔有一、二处平仄不合律谓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时是作者平时读字音不准,弄错了平仄。也有些是故意的,这就称为拗句。《愁》这首诗全是拗句,这就是吴体。这种拗法,只有在七言诗中出现,它们是律诗的形貌与古诗的声调的混血儿。

此外,还有一种拗句,在五、七言诗中部有。那是每句拗在倒数第三字,即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例如,杜甫的《大云寺》诗句:

诗句的中心字,让诗句更优美,更传神.这就是诗中的“腰”.全诗的诗眼.

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这一联上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现在用了仄声的“殿”字。使全句有三个连用的仄声字,声调便急促而僵硬。下句第三字本来必须用仄声字,现在却用了平声的“金”字。这是因为上句既拗了一字,此处不得不再拗一字,使这二句不会影响到下面一联的声调,避免一路拗下去。所以这个“金”字的用法是为了补救上句的“殿”字。这就称为“拗救”。

诗句的中心字,让诗句更优美,更传神。这就是诗中的"腰".苏小妹给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因此就变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加的是"扶"和"失".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金晖,这里指金色的日光.腰,这里指在诗句的中间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供你参考)

上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或第六字用平声字,声调方能谐和。现在连用三个仄声字,就成为拗句。人们也许会问,律诗的平仄既然一、三、五不拘,为什么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还要斤斤较量。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应当先请注意五言句的上二下三结构,七言诗的上四下三结构。上面二字或四字是一个音段,下面三字又是一个音段。前一个音段,五言诗止有二字,可以随意用平仄。七言诗则有四字,应当使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粘缀。下一个音段,五言和七言都是三个字,只要不连用三个平声或仄声字就没错了。“一洒泪”三字皆仄声,此句的音调就显得僵硬。必须把“一”字改用平声,使其成为平仄仄的句格,才可与下句仄平平和谐。如果“一”字不能改,可以把“洒”字改用平声,成为仄平仄的句格,也可以补救。不过句子还是嫌硬。

诗有两个“腰”。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腰的平仄失粘,就是犯了“蜂腰”之病。“蜂腰”是调声八病之一,以蜂腰来比喻一句诗中两个音段中间的细弱。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都是腰。这两处腰的平仄不合声律,就称为“折腰体”。这是诗的一种体式,不算诗病。

下巴)、颈联(脖子)、尾联(尾巴)。其中颈联相当于“腰”,起到一个意境与思想的转折作用,一般律诗,前两联写景,烘托气氛,颈联开始转到主观思想上,尾联点题或者用景物扩大意境。即为近体诗的起、承、转、合。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此诗第二句第二、四、六字是平仄平句格,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本来应当重复这一句格。可是现在却用了仄平仄,这就好比折了腰,使第四句的句格也不合律了。七言律诗的第三句应当和第二句平仄同,第五句应当和第四句平仄同,第七句应当和第六句平仄同。如果不是这样,也是折腰体了。折腰是律诗的变体,杜甫诗中折腰之例很多。但在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何义门以为崔峒此诗之所以称为折腰,“似指第四句第三字,非不用粘之谓。”按,此诗第四句第三字“南”,并无问题,不知何氏此言是什么意思。但他不知折腰是第三句的问题,却出人意外。

上一篇 2023年06月03 23:01
下一篇 2023年05月18 07:12

相关推荐

  • 孰能无惑的上一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

    广州市黄埔区第二学期黄埔区小学六年级语文期中测验卷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分数一、基础知识(30分)1.写字测试。请把下面的诗句端正、美观地抄写在横线上。(2分)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戈尔丁______

    2023年05月31 275
  • 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下一句,前愁末路无知己的下一句

    《别董大》胡莎莎演唱《赠卫八处士》里,杜甫与昔日好友重聚,他动容地写下这样两句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shēn)商,是天上两颗星星的名字。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商星居于东方卯

    2023年05月14 215
  • 老人去世的诗句,八十以上老人去世诗句

    《沈园二首》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还是那个沈园,可往昔和我一同游园的你,已经玉殒香消四

    2023年05月23 220
  • 琴棋书画下一句是什么,琴棋书画下面的顺口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间的好时节便是——无闲事挂心头。听闻古人有八件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不管过得好不好,这八件小事总会被他们拿出来消遣一二,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浮生偷闲的时

    2023年05月29 235
  • 元曲中的死亡情节概括,元曲特点概括四字

    元曲特点概括四字,《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

    2023年04月17 284
  • 关于猿的诗句,猿猴叫声悲凉凄惨的诗句

    7首描写“猿”的古诗词:半夜起看潮上月,万山中有一猿啼。1、《述怀》唐·魏徵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这首诗写秋冬时节山中万木萧条

    2023年05月09 256
  • 元曲的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的特点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古典音乐的特点,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元·赵孟頫《窠木竹石图》

    2023年04月21 264
  • 带有兰的诗句,兰字寓意美好的诗句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个特殊的假期,家长们不如和孩子一起玩玩「飞花令」,不仅能让孩子掌握更多古诗,还能提

    2023年05月10 221
  • 元曲一般都是描写什么人物,相貌堂堂都是描写人物的什么

    元代的主要文学样式是元曲。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也专指杂剧。杂剧是在宋滑稽剧金愿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的兴起的一种

    2023年04月12 269
  •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下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后面的诗句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述中国主张,总书记都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

    2023年04月13 211
  • 元曲西湖烟水,西湖烟水到今香

    元·奥敦周卿《双调·蟾宫曲·西湖·西湖烟水茫茫》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注释】双调

    2023年04月13 288
  • 赞美妈妈的诗句,赞美妈妈辛苦的诗句

    在你面前,妈妈是坚强又温柔的超人,包容你的叛逆,满足你“随口一说”的愿望。从对你严厉,到等你回应,她陪你长大,也渐渐老去。母亲节,祝天下母亲安好!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

    2023年05月15 28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