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标志着我国喜剧艺术的成熟。当时的名家辈出,佳作如云。在群星灿烂的元杂剧作家中,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口诀,人们标举了四个人列为前茅,被称为“四大家”。这“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 郑光祖四人。
马致远也是当时著名的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他从事戏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作品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黄粱梦) 、小令(天净沙.秋思)等,作品风格豪放飘逸,语言清丽豪爽,声调和谐优美,雅俗兼备。
不包括王实甫。被后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四位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不同流派。
郑光祖在元杂剧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今存(迷青锁倩女离魂记)、(邹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作品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四人中,关、马,白三人都活跃于元代初年,唯有郑光祖较晚,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9z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名称来历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由元代杂剧体制的特点决定的。
元杂剧的体制有一套严格的规范:第一,一剧只有四折,不能多,也不能少,多者只能增添一折,作为“楔子”,(犹如现在的序幕),极个别略有突破的剧本也仅仅只多出一折两折而已;第二,剧中只能由男主人公(末角)或女主人公(旦角)一唱到底,其他人物只有说白的份,一律无权唱曲,所以,剧作家在写剧时就清清楚楚标明该剧本是(旦本)或是(末本)。元代杂剧的作品虽然是汗牛充栋,但他们的这些格局标准却很整齐划一,仿佛是约定俗成不得违规一样。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不然,它不仅长到五本21折之多,而且根本无视(旦本)(末本)的戒律,所有进入剧中的人物,只要剧情需要,都可以有说有唱,这就远离了“正宗”剧本的基本模式,类似于宋末已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规模较大,折数不限,人物说唱自由的“南戏”。由于内容的需要,王实甫或许受到南戏的影响,也或许有意向杂剧的划一规模挑战,因此(西厢记)的构架有违于当时元杂剧的格式要求。于是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虽然认同(西厢记)为优秀剧目,却很难把它视为“正宗”杂剧,所以,它的作者也就不能跻身于元杂剧“四大家”之列了。明代时,也有些戏剧名家为此鸣过不平,但已无法改变或许认为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先前所谓的“四大家”的座次了。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杂剧“四大家”就不包括王实甫了。
元曲四大家”?1.贾仲明 2.白朴 正确答案:贾仲明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没有贾仲明。
梳雨滴荷原创
元曲四大家不包括(D)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王实甫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他们是元代杂曲作家,代表着不同的杂剧创作流派,所以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这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