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在他看来,“境界有大小,却不分优劣”。
他举了杜甫的两句诗,一句是“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自《后出塞曲五首·其二》,短短10字那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便跃然纸上,营造出了极其悲壮的意境。
另一句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同于前一句的豪迈大气,这一句显得小家碧玉。
但是谁能说蜀地的婉约秀丽就一定比不上塞北的宏伟壮观?
我一向喜欢豪迈大气之作,但是对于杜甫这两句诗,我却更倾向于后一句,境界虽小,杜甫草堂唯美句子,却无一字不妙,让人感受到了时光安暖,岁月静好。
我一向喜欢豪迈大气之作,但是对于杜甫这两句诗,我却更倾向于后一句,境界虽小,却无一字不妙,让人感受到了时光安暖,岁月静好。
1、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唐代·杜甫《诣徐卿觅果栽》2、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赀。——唐代·杜甫《王录事许修草堂资不到聊小诘》3、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唐代·杜甫《夜宴左氏庄》4。
《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了解过杜甫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相当不容易。
他曾为了求取功名,在长安困守了整整10年,饱尝世态炎凉,受尽人情冷暖;在安史之乱中,又经历了大半年的牢狱之灾;晚年漂泊异乡,贫病交加,最后病逝于一叶孤舟中。
1.《赁宅》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萍流匏系任行藏,惟指无何是我乡。左宦只抛红药案,僦居犹住玉泉坊。白公渭北眠村舍,杜甫瀼西赁草堂。未有吾庐莫惆怅,古来贤达尽茫茫。2.《杜甫同谷茅茨》年代: 唐 作者: 赵鸿。
在成都浣花溪畔的那段岁月,应该算是他苦难生涯中的一道亮光。
6.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崔氏东山草堂》 唐 杜甫 译文:玉山上的草堂安静闲适,清爽新鲜,我甚是欢喜。 7.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早秋山居》 唐 温庭筠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
在那里,他建了一座草堂,“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外的四季景色。
在那里,他留下了很多或闲适,或温暖,或幽美的诗作,这首《水槛遣心》便是其中的代表。
诗歌标题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水槛”就是指水亭旁的栏杆,“遣心”就是放松心情。
那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如此喜悦呢?
诗人抓住了草堂的特殊地理位置,恰当好处地将其展现出来,为后文的所见的开阔景象埋下了伏笔,也奠定了全文欢快的感情基调。
接着的颔联两句,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活色生香的春日山水图。
澄澈的江水浩浩荡荡,远远望去,仿佛与江岸齐平;草堂周围树木葱茏,姹紫嫣红的花朵在春日的黄昏中显得更加繁盛。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西卒。
这一联中,诗人以江水的浩渺和树木的葱茏,花朵的繁盛共同谱写了一首关于春日的赞歌,读来令人心醉。
细雨、鱼儿、微风、燕子,都是十分寻常的意象,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仿佛焕发了出了新的生命力。
诗人并没有刻意求工,也不雕琢词句,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着此一句,不仅草堂的幽雅景象可想,诗人悠闲喜悦的情态亦复可知。
最后的尾联“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与首联相互呼应,形成了完美的闭合,进一步突出了草堂环境之清幽。
整首诗来看,结构上每一联都是对仗,首尾呼应;语言上无雕琢痕迹,却自有天然工巧。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尤其是颈联两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风靡了一千多年。
虽然境界是小,但是诗人的情感是积极的,所谓“岁月静好,时光安暖”,大抵便是如此了。
不知你更喜欢“落日照大旗”的大境界,还是“细雨鱼儿出”的小境界?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