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老僧》
唐·贯休
独居无人处,松龛岳色侵。
僧中九十腊,云外一生心。
白发垂不剃,青眸笑转深。
犹能指孤月,为我暂开襟。
赏析
【很杂很乱,你看着办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身心俱疲,欲归青山向阳卧,从此红尘莫扰我。色相皆空,将去世外拥月眠,往昔旧事休言它。墨宣纸,冷字简语。枫红栈桥,犹忆初会。低头不语,。
这首诗是晚唐名诗人对禅衲淡泊清静、超然世外的境界的热情礼赞,字里行间,流露出令人开怀的禅悦。
天台老僧仿佛是佛性的化身。他孤独而自在地居住在一个无人侵扰的深林中,已经度过了九十个春秋;他的心已与云外的天地融合为一体,不再有人间的烟火。然而他的意态是那样灵动、潇洒:长长的白发披垂在肩上,他开怀一笑时,明亮的眸子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自在、旷达、乐观。那对着孤月敞开胸襟的举动,又是何等的畅快。老僧简直就是一位活佛,显示了任运自在、自由畅快的禅境。
对僧人的礼赞诗着名的还有《终南僧》。诗云:“声利掀天竟不闻,表达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诗句,草衣木食度朝昏。遥思山雪深一丈,时有仙人来打门。”描写了山僧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与仙人为伴的自在生活与纯净的心境。
贯休是一位精于诗作、为得好诗而呕心沥血的诗匠。他曾在《偶作》中述怀道:“无端为五字,字字鬓星星。”从本诗中读者自可寻觅芳踪。
1、淡泊中不要失去最美的自己,因为,这样的生活离我们是如此之近,触手可及。2、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3、淡泊人生,心境自然平和无争,你即拥有了隽永之人生,也便拥有了人生无限好风景!无欲无求的诗句还有如下。
《招友人宿》
唐•贯休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面对山寺的深秋清景,不耐独赏,殷勤招友同住而写的。
夜晚。万籁俱寂。唯有当空的皓月,满地的秋水,映着诗人孤寂的身影。月光清冷,秋水明澈,这是多么清虚、澄净的境界呵! “今夜故人来不来?”——诗人殷切地呼唤。
贯休的这首诗虽有禅家的空寂之境,但还是清新可玩。深秋景象不免萧条,但诗人运用“银”、“金”、“紫”、“红”这几个色彩鲜明的字眼,使全诗的韵调在清逸中透出浓郁生气,正好与诗人招友的盛情厚意相协调。
野居偶作
唐•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诗人与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处事形象和生活态度)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想不出什么好诗句适合你的问题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 《饮酒·其五》结庐。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0、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11、完美的行为产生于完全的无功利之心。12、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13、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14。
赏析
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维摩诘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诗。
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
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