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龙眼佳果香
1、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
荔枝龙眼
1.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三绝》诗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搏杨贵妃红颜一笑,不惜劳师动众,千里送荔枝的事. 2.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
荔枝、龙眼均为果中珍品,色香味俱全。它们都属于我国特有的常绿乔木,主要产地在闽粤桂川等省。每当艳阳夏日之时,荔枝果熟,三百里,郁郁绿树丛中,一串串丹果火红欲燃,香飘四溢,真足以令人陶醉。龙眼又名益智、桂圆,它结果比荔枝稍后,状如葡萄,肉白汁甘,味甜香,堪与荔枝媲美。通常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所以龙眼又被称为亚荔枝。有人甚至称荔枝为兄,龙眼为弟。
历代歌咏荔枝龙眼的诗文不乏佳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 《荔枝图序》 一文里,对荔枝作过简练而又生动的介绍:“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贬官惠州 (今广东惠州市) 时,也曾多次咏叹过荔枝和龙眼。最为脍炙人口的,杨贵妃荔枝诗句,是他的七言绝句 《食荔枝二首》 (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释义: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这首诗用岭南的春夏佳果杨梅、卢橘 (枇杷) 作陪衬,极力写出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苏轼本是四川眉山市人,在宦游万里的仕途生活中,他虽然屡遭坎坷,政治失意,但始终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处之。这首小诗写他贬谪南荒,但由于他每天可以尝到三百颗鲜荔枝 (极言其多),因此甘愿长作岭南人,并不以贬谪为苦了。显然,这是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表现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和乐观超然的情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
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 端如柑与橘,未易相可否。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 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 独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 南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开头四句说龙眼与荔枝,就像柑与橘的关系一样,它们虽然生长有异,却同祖同宗,由此暗示龙眼生长不凡,也是难得的佳果。接着的中间六句进一步描绘龙眼的名贵,说它有如西边昆仑山上的仙树,果实累累如桃李,瓤肉莹莹如冰雪,不仅奇异可观,而且味美可餐。又把它喻为陨星,比作珍珠,更显示出非凡不俗的气质。诗的最后六句写龙眼的处境和遭遇。自唐以来,它未曾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既没有摆在帝王的玉食之列,也没有载入图书典籍,而受宠一时的却是荔枝。但是,诗人认为,这对于龙眼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避免了像杨贵妃之流的玷污,保持了自身声名的清白。苏轼这首咏物诗,在咏叹龙眼之中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杨贵妃荔枝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杨贵妃也喜欢吃荔枝,但她不必长作岭南人。
苏轼还有一首 《荔枝叹》,其中一段写道:“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置、堠,都是驿站名)。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此诗的意思是说,每个驿站都燃起像战争报警那样的烟火,催得十万火急,马跑得飞快,扬起一路灰尘,倒在坑谷中的尸首相叠成堆,人们才知道这是给宫中传送荔枝龙眼。由于飞车跨山像头似鹘鸟形的大船渡海一样快速,送到的荔枝还带着经风露的枝叶,像刚采摘下来的一样新鲜。为了博取宫中美人的一笑,千百年来路上扬起的尘灰混合着老百姓的鲜血流个不断。
这同唐杜牧写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其一),都是选择飞马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或场面,对封建帝王、达官贵人的贪婪残暴和骄奢淫逸的生活,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感情。
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唐代杜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白话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文: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