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放风筝
春风习习,杨柳青青,正是踏春放风筝的好时节。
放风筝的诗句如下:1、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2、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
风筝起源于我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墨子研制3年而成的“木鸟”,后由他的学生鲁班加以改进,用竹子做成类似现在的风筝。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描写春天放风筝的古诗,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也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入诗较晚,最早描写放风筝的诗歌应是唐代元稹,他写有一组咏物诗《有鸟》,其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诗风浅直易懂,借物讽人,意味深远。唐代另一位诗人高骈也写有一首《风筝》,诗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之“筝”,原是一种乐器,似瑟而十三弦。这里描写了风筝发出的声音,像串串流动的音符,又如袅袅不绝的丝竹,让人感悟到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
描写放风筝的九首诗句赏析有:(第一首)三月阳春放纸鸢,人人兴奋力争先。银丝长线未多展,锦缎风筝已远旋。碧草茸茸足下踏,仓鹰跃跃指边牵。愁烦片刻全抛去,快乐飘然现眼前。(第二首)轻鸢剪趣巧梳妆,碧草池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过潍县县令,他在《怀潍县》诗中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中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当时潍县人放风筝、荡秋千的情景,看来潍坊人喜爱放风筝,潍坊成为“风筝之都”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历代风筝诗中,写得最为精彩、也最有名的,就是清代高鼎的《村居》,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情画意跃然眼前,是描写放风筝的传世之作。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在世时一直默默无闻,正是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村居》使他名传后世。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伴着这首清亮亮、脆生生的儿歌,在脚脚韵韵、仄仄平平的古诗词里,放飞那只翩翩起舞的风筝,放飞一份美丽的心情吧。湛蓝的天空中写满的,是我们对春天的向往和憧憬。(刘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