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华横溢,文能治世,武能安邦,从寒门孤儿到千古名相,被朱熹称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的宰相范履冰,世代居住在如今的陕西省,可以说是一个历经数百年而不倒的名门望族。父亲范雍早年也在吴越做官,宋朝建国后,范雍也追随着吴越王归降了大宋。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但好景不长,两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了人世,母亲谢氏无依无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了一个叫做朱文翰的男人。
继父朱文翰的家庭条件十分优越,虽非亲生但对范仲淹也视如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含义,悉心抚育。范仲淹也被继父改了个新名字叫朱月。话说三岁看老,范仲淹自小便表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睿智和成熟。在别的孩子嬉戏玩闹之际,范仲淹总是独自一人刻苦读书。
但是朱文翰的其他几个亲生儿子却有着些许纨绔子弟的习气。直到23岁那年,有一次,范仲淹忍不住劝几个兄弟不要张浪费,岂料他们对此嗤之以鼻,还反唇相讥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同你一个外人有何相干呢?范仲淹直到此刻才知道自己并不是父亲亲生。
范仲淹大哭了一场,忍痛拜别了母亲和养父朱文翰,准备回苏州认祖归宗。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鼠目寸光的范氏族人担心范仲淹的到来让自己财产受损,并不想承认范仲淹的身份。
没有落脚之地的范仲淹只能去寺庙中读书学习,生活非常的贫苦,每日将煮好的白粥放凉以后一分为四,再撒上些盐末和野菜,就是他一天的口粮。这便是划粥断齑典故的由来。在此期间,范仲淹有幸得到应天府戚同文的赏识,并拜其门下。
公元1015年,宋真宗赵恒开科取士,26岁的范仲淹以朱越之名金榜题名,进士科排名97由寒儒成为了进士。因为这个成绩在一众进士中并不算很高,所以范仲淹只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虽然地位卑微,但总算是吃上了朝廷的俸禄。于是,范仲淹便将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奉养。两年后,范仲淹因为治狱廉洁、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范仲淹借机请求归宗复姓。直到这时,范仲淹才被范氏宗族接纳,范氏宗族也因范仲淹的到来而名声鹊起。不过他也没有忘记朱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今后的日子中,对朱家子弟也都有造福。
为官期间,范仲淹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懈怠,以家国为己任,面对地方官员的不作为,他不断上书主张革新,官虽小但志气不小。这种做法却对仕途极为不利,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还被连连贬官。好友梅尧臣曾劝说他对官场之事莫要太固执,随波逐流即可,不露锋芒。范仲淹并不赞同,他回复梅尧臣,宁可鸣叫着死去,不愿沉默的活着,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志气。
公元1027年,因母亲病逝,范仲淹回乡为母守丧。机缘巧合之下,范仲淹结识了北宋名臣晏殊
此时的晏殊尚为应天知府,见范仲淹文采兼备,便邀请范仲淹前往应天书院教书。范仲淹自然是欣然应允,他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慷慨激昂,以身示教,鼓励和倡导学生们谈论当下,应天书院一下变得焕然一新。自此以后,天下学子纷纷效仿应天书院,畅谈天下之事,为北宋人才的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
范仲淹入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在朝堂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带领群臣上书,要求太后退居后宫,还政于宋仁宗,因此触怒了太后刘娥,被贬出京。三年后,太后刘娥驾崩,宋仁宗掌权亲政,这才将范仲淹又调回了京城。
二度进京的范仲淹,不仅未如大家所想的那般如鱼得水。宋仁宗被吕夷挑唆,要废除皇后郭氏,为了阻止宋仁宗废后,范仲淹带领谏官们一同跪在宫门前。面对范仲淹的阻挠,宋仁宗很是气恼,杀了吧,这人有大才,不杀吧,做臣子的如此不知进退,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将其逐出京城。
经过两年的整改,西北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白宝城一战中取得大捷,并夺回了边关要塞,将西夏大军赶出了北宋边境。此番胜利以后,范仲淹并未骄傲自满,而是大力修建边关要塞,以防西夏大军卷土重来。果不其然,公元1042年,李元昊再次率军进犯,范仲淹仅带领6000军马就将李元昊大军击退,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西北安定以后,范仲淹班师回朝,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推进新政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范仲淹提出了十项新政,主要内容是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严整军备,想通过新政富国强兵,使北宋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庆历新政刚一颁布,就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结成朋党,借着新政打压异己。一向耳根子软的宋仁宗也开始对新政产生了怀疑,57岁的范仲淹再次被排挤出京,外放到滨州,后因边塞苦寒,调任邓州,支持范仲淹变法的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相继被赶出了京城。
从原文来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下一句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谢谢!
范仲淹到了邓州后,收到了好友滕子京送来的礼物,邀请他为新修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这就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一生坎坷,几遭贬谪,却没有怨天尤人,无论是居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在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在范仲淹生命的最后七年时间里,他先后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为官,公元1052年,范仲淹因病逝世于徐州,享年64岁。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范文公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传承,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美德,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6.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