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鸟之将死,行将就木下一句是什么小红书,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们在行将就木之际,终于可以摆脱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的羁绊,再也不用担心坦露真言的后果,尽可以一吐为快。这些诗人的绝笔诗,不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后想说的话吗?
《挽歌诗三首·其一》
【晋】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 灵丹圣药 -> 药笼中物 -> 物以类聚 -> 聚蚊成雷 -> 雷厉风行 -> 行将就木 -> 木本水源 -> 源源不断 -> 断烂朝报 -> 报冰公事 -> 事预则立 -> 立身处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绝 -> 绝甘分少 。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临路歌》
【唐】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行将就木:行将:即将。就木:进入棺材。指寿命已经不长,临近死亡。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摧毁。整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必再费力做什么了。
这首诗一如既往的豪迈、大气,却透着份悲伤,不是因为即将死去,只是壮志未酬,徒留遗憾。大家可以从诗中感受:“大鹏奋飞啊振动八极,中天摧折啊力所不济。虽被摧折,其余风啊仍可激扬万世,游于扶桑啊又挂住左翼;力虽不济,后人得此余风而可传此事迹,然而世无孔子,谁能为我的摧折而哭泣?”
【行将就木】解释: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示例:但老夫~,只求晚年残喘。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被困之际,写下了很多思国怀乡的词作,感情真挚动人。据说这首《虞美人》写成没多久,李煜就被宋太宗下令毒死了。在政治上,李煜是失败的,但在文学上,李煜却无疑是成功的,佳作频出,不愧为“千古词帝”。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从这首诗中可窥一斑。诗人在临死前,告诉儿子,我死去知道什么结束了,最为悲痛的是不见国家统一。如果有一天,朝廷收复了失地,你来祭拜我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绝笔》
【明】唐伯虎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在科举上几经失利,遂不再科考,从此“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生性洒脱的唐伯虎一如陶渊明一样看淡生死,一句“死归地府又何妨”,何等洒脱,死亡似乎也不怎么可怕了。
《辞世诗》
【明】于谦
成之与败久相依,岂肯容人辨是非。
奸党只知谗得计,忠臣却视死如归。
先天预定皆由数,突地加来尽是机。
忍过一时三刻苦,芳名包管古今稀。
于谦是明朝名臣,性刚直,一生为国奔波,最后死于英宗刀下,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明史》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首诗慷慨激昂,作为忠臣的于谦视死如归,让人动容。据《明史》记载:“京郊妇孺无不洒泣”,“行路嗟叹,天下冤之”。京城百姓闻于谦冤死,老幼皆泣,合门私祭。
(原文)行将就木之时,乃枯树逢春之即。(解析)快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也就是枯树逢春的起点。(这里说的是世间万物,包括生命在内的万物更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行将就木” xíng jiāng jiù mù 寿命不长。
《狱中题壁》
【近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清末时,一批爱国士子不愿看到国家被列强欺侮,劝光绪帝变法自强,却遭到以慈禧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变法失败,谭嗣同决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谭嗣同和维新变法人士失败了,但世间却有了“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