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先简介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生于湖北襄阳。他没有做过官,过着隐居生活。他与王维合称为“王孟”。
这是他隐居鹿门山(离襄阳不远之处)时写的一首田园诗。既写农家恬静的生活情景,也写他与老朋友之间的情谊。根据诗的内容看,写作的季节可能是夏末秋初。
再解释部分词语:1.过,拜访。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故人,老朋友;庄,田庄。3.具,准备。4.郭,古城墙有内外两层,内层叫城,外层叫郭;这里的郭,应指村庄的外墙。5.场圃,场,是指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空地;圃,菜园。6.把酒,端起酒杯;把,是动词,绿水青山郭外斜的上一句,不是介词。8.话桑麻,说说农家事。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9.就:接近,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由于这首诗通俗易懂,加之我对一些词语做了解释,所以,就不再用白话翻译了。
现在赏析这首诗。
3青山郭外斜上一句是:绿树村边合。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想试用“起承转合”这4个字,来分析这首诗独特的写作艺术。
一.先说首联(即一、二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叙事艺术。
这两句似乎只是一般的叙事,告诉读者的,就是有人请诗人吃饭而已。但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注意诗句中的两个人(“故人”“我”)与两种食物(“鸡”“黍”):“故人”和“我”,表明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鸡”和“黍”,则是告诉读者,他们吃的是有肉有米的田家饭,而不是山珍海味式的佳肴。此外,还应注意诗人用的3个动词:“具”“邀”“至”。“具”是准备,只一个字就写出了“故人”的盛情;而有“邀”即“至”,则不仅写出了“故人”对“我”定会应邀的坚信与期盼,也写出“我”接到“邀”的信息之后的欣喜与迫不及待的行动。于是,诗的起笔两句,就使农家情趣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了。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二.再说颔联(即三、四两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典型化写景艺术。
三.接着说颈联(即五、六两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转折艺术。
颈联两句至少有三大特点。
1.由写物转到写人。颔联纯粹是写物的,好像诗人用照相机为我们拍摄了两张风景照片似的;而颈联则主要是写人的。但这种转折并不突然,因为前面写的景物太美了,所以就要打开窗户再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又发现了面前的“场圃”,于是又由“场圃”想到了“桑麻”。而其中的“开”和“面”,“把”和“话”这4个动词,又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故人”一边喝酒、一边神聊的情态。
3.由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颔联中,不管是“村边合”的“绿树”,还是“郭外斜”的“青山”,都是静景;表现静景的写法,就叫做静态描写;而颈联中的“场圃”与“桑麻”,由于它们前面有表示动作的“面”与“话”,所以,二者就结合成为活的景物了;写这样的景物,我们就称之为动态描写。诗人如此转化描写手法,绝不是刻意玩弄写作技巧,而恰恰是他与故人置身于流觞曲水的环境中,得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倾诉心声的最佳方式。
四.最后说尾联(即七、八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空白艺术。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中的“还”字当什么讲?我们知道,某一个字的读音与其含义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就这首诗而言,“还”字可以有3个读音,有3种讲法:读 huán时,可当“回”讲;读hái时,可当“再”讲;读xuán时,同“旋”,可当“立即”讲。究竟哪一个是诗人的意思呢?诗人没说,那就只能见仁见智了。可奇怪的是,无论你解释成哪一个意思,都毫无例外地能够表达“故人”与“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对相聚的期待。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开头。说结尾,就是起承转合的“合”,是对全诗的回顾与总结;说开头,就是绘制了下一首诗的蓝图。
请听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可什么时候能比今天更高兴呢?”
“不久就是重阳节了,那时菊花盛开,满园飘香啊!怎么样?”
“那就定了!”
“说话算数!”
“哈哈……”
“哈哈哈……”
以上所说,或许就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空白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