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温故】
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也70年了。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这篇先秦短文中,孟子开篇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例子,以其大气磅礴、不容置辩的逻辑论证和排比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周易·系辞下》记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想,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注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诗经》中也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这种未临而如临,未履而如履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忧患精神。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中国士大夫“进亦忧,退亦忧”的家国情怀。概言之,忧患意识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只有树立忧患意识,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这也是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必然要求。
入则无法家拂士。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暗合千古兴亡之道,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均与此有关,留下了诸多经验和教训。汉初,文帝、景帝吸取秦王朝灭亡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且时时注意节俭,因而有了“文景之治”。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却丧失了进取心,贪图享乐、骄傲怠惰,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种鲜明对比,正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首要的治国安邦之策。《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曾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种忧患意识和与之相伴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释义:在一个国家里官员和百姓异样要遵守法律规则,国与国之间应该要有竞争关系,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恒:常常。
(作者:刘舒,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