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我国古代,人们讲究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孕育我们的天地自然充满了敬畏和三恩,进而善待地球上的万物,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因此,古代诗词大家们用精炼的语言、完美的韵律体现出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隐含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让我们在诗词行间领悟到了自然的美的意境。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代的东晋诗人谢灵运创立了山水田园诗派,也就是从谢灵运起,大自然就成为了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他们用独到的眼光对大自然观察入微,通过内心活动和所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叙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绚烂多姿的场景。
“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说明了大自然是浑然天成的,无需华丽的语言,也不用太多的雕琢修辞。
写了大自然清新明丽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清澈幽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流动情致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这些行行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真美。而这种真美来源于自然的一切,这也是人愿意醉心于自然的缘由。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大自然给了诗人平静豁达的心境,也使很多诗人愿意放逐自己,将自己融于山川湖海。其实人一旦处于幽空的环境,心必然就会静闲下来,很多人也会想如王维一样写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当我们走到溪水的尽头,也就是快速的返回。爬到山巅,也就是大吼一声就下了,可王维却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穷之处,诗人坐下来看行去流水,又再次审视了自己的内心,诗人这种对自然的敏感,那种自然在心灵里律动的独特却不是人人都会有的。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战国庄子《齐物论》 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快乐的,大自然给了诗人灵感,陶冶了诗人的情操,也深化了他们对事物的诠释。于是,陶渊明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以赠,兴来如答。”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
柳宗元在永州看着秀美山水,消解了心中的创伤,写下了“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让自己的人生更显豁达。同时,他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看似平淡的文字,却又弥漫了浪漫的诗意。日出东山时,诗人看到了一个崭新清晰的自然充盈于眼前,昔日的烦愁一扫而光,心情豁然开阔。诗人陶醉于其间,与山水、与云化为一体,表达了对自然的依恋与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自由写照。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面对自然,我们也需要善于消解自己的烦恼,如同天空舒卷的云朵,在怡然自得领悟什么是自由与永恒。
走近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领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种共生不只是物质所需的相依共存,而是理念上的默契和融合,人与自然在和谐中共生,地球在和谐中永恒。
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4.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5.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西谚 6.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