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捋禾尾子。
四月的棉花下一句,稻子成熟,是先从禾穗尾开始变黄,慢慢的,从尾到头(蔸)才黄透,要经过十来天功夫。客家老人说,春荒一直缺粮,还有十天半月才可开镰,可是,买米冇钱,赊米不肯,借米冇路,等不及啦!就下田去捋半熟禾穗尾那十几颗似黄非黄、似熟半熟的稻谷,马上烘干(偷偷的,敢晒日头吗?)立即用砻推,全家吃上一餐饱饭。这是饥荒年成的无奈之举,保命之策啊!
二,挖脑屎吃。
普通话叫脑浆,学术书叫脑髓,北方佬叫脑子,涯们叫脑屎。
三,好过唔记日,度日如度年。
四两棉花———弹(谈)不上 四两棉花——免谈(弹)
真的,春风得意事事顺,不知不觉一天天吃吃喝喝,星期几尝且记不得,农历就更不要说了!
反之,有病缠身,巨债纠身,一时半刻都难过,端午中秋年三大节更是过年过节过难关呀!
四两棉花 —— 免谈(弹)其他关于棉花的歇后语:1、棒槌弹棉花——乱谈(弹)2、背着棉花过河——负担越来越重 3、冰雹砸了棉花棵子——尽光棍 4、耳朵里塞棉花——装样(羊)5、耳朵塞棉花——装聋作哑 。
人生不过百年,时日数量差不多,质量呀,天上地下!
四,四两棉花不曾弹。
四两棉花——访一访(纺一纺)原意是拿一点棉花来纺线,取其谐音,意思是“去打听打听”
纺线半斤棉,做衣二斤半,涯家棉花只有三、四两,衫衣做不成,纺线还差点,难搞哦!
自嘲,我能力小,本事差,自身难保哟!
五,熬出味道熬成膏。
好汤要慢火,炖够时间出真味。
老虎膏、野猪膏、石羊膏,就要三天三夜,才熬出大补膏。
十年树成木,百年养育人。没有足够时间、从容步伐,嘛介也难成大气候。
四两棉花——免谈(弹)四两棉花———弹(谈)不上 希望能帮到你!
唯有坚守,坚持,慢火细炖,火候够足,人生方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