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上一句,海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

【青年学者论坛】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海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

【青年学者论坛】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海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习。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

那么,此诗“可传颂处”何在?当代诸家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在秋月下的湖光美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撰的《唐诗选注》,于此诗的“说明”一栏中说:“诗人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写得优美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刘学锴先生品赏此诗云:“在明月的映照下,浩瀚的湖面与澄清的天宇连成一片,呈现出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浩茫、静谧而和谐的景象,也秀出诗人目接此景时内心的安恬愉悦。”(《唐诗选注评览鉴》)。周笃文先生说:“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在皓月银辉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不难看出,认为《望洞庭》描写的是月下湖光景物,已成为学术界共识。而且他们认为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夜景,如瞿蜕园先生说,此诗“必至其地者尤知其赋物之工也”(《刘禹锡集笺证》)。

潭面无风镜未磨上一句是: 湖光秋月两相和。作品原文: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

其实,若“至其地”,临其景,反而会感到这种描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第一,“望”是远视之义,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月夜并非远望观景之佳时,因其看远所得只能是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缘何诗题要名《望洞庭》?诗中也特意提到“遥望”,亦可证明诗人作诗之时的远视视角。并不是说夜不能望,而是说夜望之景与白天不同,故古诗词描写夜望时,其诗题则要加“夜”字以明之,如江总有《三善殿夜望山灯》,李端有《早春夜望》,陆游有《江楼夜望》等,皆是证明。第二,“潭面无风镜未磨”,显然写的是洞庭湖面的整体形象,但在月下所能看清的只能是局部,即如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所云“镜面横开十余丈”,缘何能看到广阔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而透亮?第三,月下不观色,这是基本生活常识,缘何能看到山水的青翠之色?第四,湖水在日光的强照射下才有可能反射出大面积的白光,月下的湖水只能是“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月光浸水水浸天”(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缘何能看到如同“白银盘”一般的色泽?且“白银盘”更像是完整的湖面形状,再次与月下的局部视角产生矛盾。显然这都是违背常理的。诗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历来被赞誉设譬精警,显然是建立在现实视觉基础之上的,而还原诗中场景,不但看不出其精警之处,反而疑点重重。问题何在?

“潭面无风镜未磨”前面一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全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

笔者认为,此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根本没有认真观察过洞庭湖的景观,像古籍中许多以“潇湘八景”之“洞庭秋月”为题的诗一样,像是在画卷上题诗,只是从概念出发,凭空虚构,因此这类诗中就出现了“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元杨公远)、“望中青似粟,约莫是君山”(元程文海)、“光浮梦泽千潭碧,影谯君山一点青”(清聂铣敏《蓉峰诗话》卷四)、“几峰森列青崔嵬”(宋叶茵)、“一碧九万里”(宋刘克庄)、“扁舟泛碧波”(明黎扩)之类的诗句。二是版本有误,现通行的本子不是刘禹锡的原作。

上一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出处:刘禹锡〔唐代〕《望洞庭》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

当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此诗之第三句,就出现了“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翠小”“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正翠”等几种不同的传本,孰是孰非,这里暂不作讨论。我们关注的是这种违背常识的“改版”是如何出现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歌中。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写景诗一般是诗人亲临其景、触景生情的创作,因而多是实景实情的描写。一旦形成文字向外传播开来,读者便会脱离开事物本身,仅从诗的文本出发,通过想象还原诗境,有时还会凭着自己的体会,对文本作适度修改,使其在虚拟的世界里更具有美感和广泛性。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早的版本第三句作“家童相见不相识”,而现在通行版本则作“儿童相见不相识”。“家童”指家里的仆人,显然对作者的身份是一种限定。而“儿童”是小孩,则是游子还乡都可能遇到的情景。李白《静夜思》第三句,唐宋时的版本都作“举头望山月”,而明以后则出现了“举头望明月”版本,现在通行的则是后者。“山月”对作者所处之境是一个限定,而“明月”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这样的修改实际上是“意境再造”。就《望洞庭》诗而言,“秋色”本是实景的书写,改为“秋月”则变为虚拟之景,秋天的皓月与青螺般的小山、明镜般的湖面、银白色的湖光组合在一起,使诗境具有了童话般的幻想色彩。这一再造的诗境,在读者的冥想中更具有感染力,这也是后人选择此一版本的原因。但这已背离了事物本身,也已经不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了。大量“改版”后的经典诗歌,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不再是诗人个体的原创,而变成了公共艺术产品,当读者接受“改版”的同时,接受的可能只是语言层面的意义,却无法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潭面无风镜未磨”上一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下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全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

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上一句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9日13版)

“潭面无风镜未磨”上一句是:湖月两相和 下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原文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上一篇 2023年04月16 10:02
下一篇 2023年04月23 11:24

相关推荐

  •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下一句是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什么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经典的一句话坎坷的成长之路说起范仲淹,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的那句“先天

    2023年06月05 309
  • 大清银元曲须龙图片及价格,大清银币曲须龙价格

    清政府于宣统二年确定新国币的货币单位定为“圆,便命当时的造币总厂设计制作一系列纪年为”宣统年造“的”大清银币“标准新国币,当时的造币厂礼聘意大利人乔治(LuigiGiorgi)任总雕刻师,设计了多版币

    2023年04月19 219
  • 爱字开头的诗句,爱字开头七言爱情诗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王家卫让演员们翻译“Iloveyou”,有演员翻译的是“我爱你”。王家卫讲:“怎么可以这样讲话?应该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坐过摩托车了,也很久未试过这么接近一个人了,虽然我知道

    2023年04月23 252
  • 墨香的诗句,墨香四溢的诗句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中国画不讲究形拟,而注重神似。中国画家毛笔下的墨梅。把梅花画成黑色,似乎很不切实际,但黑色的梅也有另一幅韵味。给人以深沉,给人以沉思,给人一种傲骨,一种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

    2023年05月24 241
  • 细雨的诗句,蒙蒙细雨意境的诗句

    燥热的夏日,期待有一场淋漓尽致的大雨,冲刷心中的烦躁,冲掉这烦闷的空气。夏天的每一场雨,都会让人神清气爽,淋漓痛快。夏天的那场大雨,是苏轼笔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突然来去的阵雨,蒙蒙细雨

    2023年04月19 298
  • 失意的诗句,形容失意失落的诗句

    古时候,书信远,车马慢,苏轼的足迹却遍布大半个中国。苏轼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被贬、流放的路上。苏轼走过山川大河,见过大漠孤烟,也尝尽了世间的悲欢苦乐,也经历了世间的生死别离。苏轼的一生,有常人

    2023年06月05 263
  • 关于青年的诗句,五四青年节的诗词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梦里花儿落多少。——卢冀野这是中学的时候,诗词君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又不断回想起这首诗,回想

    2023年05月29 267
  • 悬壶济世下一句4个字,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

    【成语名字】:悬壶济世【成语拼音】:xuánhújìshì【成语释义】:比喻行医救人。赞颂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悬壶济世为苍生下一句是:妙手回春丹心厚载。悬壶济世是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的一个词语,

    2023年05月09 359
  • 嘉陵江的诗句,李白写嘉陵江的诗

    【原创】七律-渝州风光(10首)重庆地处中国西南,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因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重庆有三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2023年05月01 250
  • 勿以善小而不为下一句,莫以善而不为下一句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

    2023年04月25 299
  • 唐诗宋词元曲绘图本,唐诗宋词元曲

    60幅宋画,60句宋词,诗画一家!绝配!马麟《秉烛夜游图》册页,绢本,设色,24x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桂冠上璀璨的明珠,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既写风花雪月,亦歌壮志豪情。60幅

    2023年04月21 224
  • 雄关漫道真如铁下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深意

    在中国黔北,有一座山叫大娄山。在大娄山关口,红军长征时,曾发生过著名的娄山关战斗。娄山关,从此成为人们敬仰的红色纪念地。其时,我正站在娄山关口仰望群山。但见四围峰峦如聚,山山对峙。当中一条公路穿插其间

    2023年04月10 24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