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前后为大寒,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翻风,冷到五月中。”人们希望大寒时冻得“透透的”,如果该冷时没冷,该暖时便很难暖。
岁寒,下一句是: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注释:①。
“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涝,六月怕干,七月怕连阴,八月怕浓雾,九月怕早霜,十冬腊月怕冬干。”谚语中的“十怕”,说明人们在隆冬时节,岁寒的含义,并未贪图晴暖,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希望天气当冷则冷。
“正月怕暖,二月怕寒,三月怕霜,四月怕风,五月怕涝,六月怕干,七月怕连阴,八月怕浓雾,九月怕早霜,十冬腊月怕冬干。”谚语中的“十怕”,说明人们在隆冬时节,并未贪图晴暖,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希望天气当冷则冷。
“岁寒”的下一句是“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
“大寒寒白,来年碗呷白”,只有大寒时节既寒又白,来年碗里才能有白米饭。
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到了隆冬时节,鸟类实在是难得一见。而且草木凋敝,物候不再俯拾即是。于是,人们只好转而观察自家的家禽家畜。在物候领域,鸡便开始担当大任。在六畜之中,鸡是唯一被收入七十二候物候“名录”的。
从立冬一候水面初凝的“水始冰”,刚刚开始结冰,到大寒三候的“水泽腹坚”,这是人们在没有温度计的年代,以查验冰冻的方式来界定寒冷的程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到底是多少日之寒呢?按照节气物语,大约是90日之寒。粗略而言,冰冻三尺,乃百日之寒。
《论衡》曰:“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冬之月向日而坐。其夏欲得寒,而冬欲得温也。”
“到底是北方的冬天好,还是南方的冬天好?”郁达夫写道: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
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