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正渐渐迷失在物质享受的诱惑之中,距古人先贤之遗风已渐行渐远。不过,每于夜深人静之时,远离城市喧嚣之后,细细品读《陋室铭》,不仅顿觉神清气爽,且所有的功利之心、物欲之念皆会归于平静。因此,也常常感叹于此文主人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陋室铭》作者简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这句话出自《陋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作者写室中之人心闲体静,衬托他的勤于修德。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下一句,据说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刘禹锡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大唐王朝时期被誉为“诗豪”,其诗文精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作。
启功亲传弟子李传波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行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于国光新品隶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陋室铭】创作背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安心住下,读书作文。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于是愤然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的旷世名作《陋室铭》。
国家一级书法师李文志行书书法《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陋室铭》简析: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田英章亲传弟子孔德文楷书书法作品《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陋室铭》鉴赏: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整体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陋室铭》虽不足百字,篇幅极短,但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意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出自由唐代诗人刘禹锡著作的《陋室铭》,其下一句是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意思是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给人更多的感觉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可以说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观山中堂书法《陋室铭》(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作品来源:易从网】
一直以来,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而以《陋室铭》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广泛用于家居装饰,以显示居住环境的高雅及格调(如下图)。
观山《陋室铭》客厅效果图展示(实拍)
【总结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是: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全诗译文如下: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