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木心的现代诗,很有味道,“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人家就懂了”,可谓理切切,意绵绵,情款款。
我常常思念过去的老邻居,也便依稀记起那一把把悠荡在烟火熏风中的挂锁。
那时的挂锁,褪去了古锁的多姿,多彩,只留下一副方方正正的骨架,呆呆傻傻的铁具而已。可是,锁就是锁,再相貌平平,再身单力薄,再满面沧桑,挂在门鼻儿上,咔擦一锁,从前慢的意蕴,它就是守宅的铁甲保安,陌生人触碰不得,靠近不得,若是多看一眼,如芒在背,浑身刺满邻人警觉的目光。
大人们常说,门锁,防君子,不防小人。我一直讨厌他们的口是心非。那门锁,分明是防贼的,对好人,就是个摆设。
我家有一把很特别的挂锁,这把锁只有半个拳头大,几块铁片焊接而成,很轻,最惹人眼的是锁身的形状,像妈妈们手里提着的半圆形包包,上面还赫然点缀着四个黄豆大的铆钉,艺术范儿十足。
刚刚搬进一处新宅,我病了,住进医院。邻居发现我家的包包锁天天静守家门,心生牵挂,互探原由,结伴到医院探望,还接管了我家包包锁的钥匙。
风流倜傥的包包锁常年闲挂于门楣一角,无所事事,而早衰,散了架子,在爸爸的工具箱里珍藏了很多年。
一副挂锁,锁住一户房门,就锁住了法律的威严,是地界主权的宣示,是财产所属的彰显。
那时的门锁,形象可没有那么高大上,人们崇尚那句邻里相处的名言“拆了墙就是一家子”。
木心概括了我们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尤其是这慢里透着的人性朴素、浪漫、耐性、果决,而且是让人看得懂却深觉文学的魅力。《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
一把挂锁锁在家门上,左邻右舍可以握着它的钥匙出入,替主人看宅守院,打理家务,照料孩子,甚至接待客人。
隔壁曹奶奶是个孤寡老人,言直语冷却古道热肠。孩子们最羡慕她的管家派头:鸡爪子一样的大长手伸进飘动的长衫一角,将军拔剑似的抽出半尺长的钥匙链,被托管的钥匙们悬垂在链子上,瑟瑟发抖。
一把挂锁挂在家门上,端端正正,俨然在值守。近邻明白,眼尖的孩子明白,那是一把虚扣的挂锁,也许,主人只是片刻离去,也许,主人走得匆忙,来不及留下托付。
那时的日子不富裕,但谁的家门里都少不了一点值钱的东西。出出进进,人来人往,最信任的始终是邻居,邻居的热情,邻居的真诚,邻居的操守,邻居的智慧。
一户人家若要久别,离开的那一刻,家门上的挂锁,便锁上了邻里不舍的告别和倾情的嘱托。日子沉甸甸地过着,挂锁上覆盖了一层又一层邻人探寻的张望。
邻里守望,轻松了日子,温暖了情怀,也打磨了人的心性。邻居间的闲聊说笑是乐观豁达的熏染,邻居间的开导劝慰是心胸开阔的良药, 邻居间的拔刀相助是正直坚忍的号角。
都说,家庭是快乐幸福的港湾,是安放心灵的港湾。凝注了邻里情义,港湾的天高了,地阔了,是洒满阳光的温馨乐园,也是抵御风风雨雨的避风港。
诗歌原文 《从前慢》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Remember the old days 大家诚诚恳恳 when everyone was sincere 说一句 是一句 one's word is one's bond 清早上火车站 The dawn of the train station 长街黑暗无行人 the 。
几十年的岁月飞快地从身边掠过,淡忘了许多事物,淡漠了很多人物。当年的邻人几成老去,锁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它们的主人依然是隔山隔水割不断情缘的老朋友。
“这首第一好在意象,比如钥匙和锁、日色和车马邮件;第二好在意思,与一个愈来愈快的对世界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夏烈说。
如今,挂锁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被三番革命五番打造,脱去了遗传千载的古朴样貌,渐失了与人世间勾连万缕的柔情,悄悄然,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隐身到幽密的暗处,孤守自家房门。
远去了,有血有肉的挂锁,有情有义的挂锁。环绕着挂锁的人间烟火随风而去,嘘寒问暖的欢声笑语随风而去,守望千年的邻里之道随风而去。
相邻而居,近在咫尺,邻家的房门就像一座大山,山门无锁,心门挂锁。封锁的心,一颗在山的这边,一颗在山的那边,鸡犬不相闻,老死不相往。
那日,三楼李姓人家门口飘飘渺渺地亮着长明灯,我的心一震,这户人家住着老两口,男人经常住院,女人喜欢打麻将。不用问,长明灯是祭奠男人的。我一边下楼一边念叨着:“大哥一路走好”。走出楼门口,坐在石台上的大哥正看着我,吓得我差点跳起来。原来,那活蹦乱跳的女人突然离世。据说,她患了脑出血,住院好几天,可是,有几个邻居知道消息?有几个邻居去探望?有几个邻居能帮一把她身后那孤独的老伴?
不久,楼下的空地上,横七竖八地散落着李家的杂物,柜厨,任由收废品的翻捡。大哥真的走了,走的时间不详,走的地点不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邻里关系是连接社会细胞的纽带。纽带断了,社会的活力从何而来?社会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
意思是那个时候时间很慢 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出自:现代木心《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
有人怪罪魔幻的电脑和手机勾搭了人的三魂五魄,冷血的机器人和机械手冰释了人的七情六欲。似乎有点儿道理, 但事在人为,物质的文明进步 ,不是精神文明缺失的借口。
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走在世界前列,但民风依然淳朴,民情依然温厚。
我在新西兰居住过一段时间,那里的人口不多,房屋大多数是独户宅院,散落于路旁。空间距离,隔不断邻里情缘,传统的每周邻居聚会上,居民带上自己制作的点心,坐在某户人家的院子里谈天说地。
据说,德国人有个习俗,带着小礼物看望新搬来的邻居。法国人习惯向陌生的邻居介绍自己。
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这首《从前慢》,便是他小诗中的精彩之作。木心概括了我们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尤其是这慢里透着的人性朴素、浪漫、耐性、果决,而且是让人看得懂却深觉文学的魅力。
一些国家特别重视邻里关系的社会价值,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比如,新西兰的邻居节, 英国的《邻里守望相助方案》,美国社区的“邻里之家”。
据媒体公开消息,我们国家新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讨论酝酿中。新法将会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细化居民组织管理,让居民在共生共荣的生活环境中,互助互爱,和睦相处,共享社会大家园的快乐,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远去的挂锁,何时与你重逢,让我再品一品邻人细碎的或者沉甸甸的脚步声,辨一辨三邻四舍开启家门时那吱吱扭扭的门响声。
2023年4月23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