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的诗句,以动衬静的诗句小学

古人写诗词,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

古人写诗词,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以动衬静的诗句小学,曹雪芹写红楼梦后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和斟酌,这也是古典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炼字的艺术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试举几个例子:

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1,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出自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

以动衬静的诗句

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极为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更能反衬“空山”的清幽。

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作动词,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亮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花朵上,像给花儿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朵。花儿在月光的映照下摇摆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字,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使之有了生命力。

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身姿。

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以动衬静的诗句有: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

年轻的唐朝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自己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词:“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得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儿,说:“还是敲字好。在夜深人静的画面里,一个‘敲’字,让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可谓静中有动;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而且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故事。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玩味着,不禁击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儿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诗句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里所说的“立”,其实就是要求诗词的炼字语言是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的,而不是抽象无活力柔弱的。而炼字这种方式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古代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打磨,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诗词的创作应该是有启示了吧。

上一篇 2023年04月19 15:53
下一篇 2023年05月10 11:09

相关推荐

  • 元曲格律怎么样,元曲格律怎么检测

    第四讲“元曲的韵律、律句形式”上节课我们对曲调、曲牌,进行探讨,并了解了《天净沙》的写作要点。下面请朋友们回答几个问题;1、什么是宫调?2、北散曲经常使用的宫调主要有几个,分别都是什么?北杂剧所使用的

    2023年04月16 233
  • 文言文诗句,古诗文必备58篇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古文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文中,又诞生了数不清的名言警句,其中的哲理,到现在依然适用。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译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

    2023年05月04 223
  • 儿童散学归来早下一句是什么

    风筝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墨翟发明说、鲁班发明说、韩信发明说、张良发明说等。相传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一传说虽然具有夸张的成分,但“木鹊”能借风而飞,或许不虚

    2023年05月29 296
  • 形容四月的诗句,适合四月的开场致辞语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这是林徽因的诗《人间四月天》。宛如一阵清新的风,既不甜腻,也不灼

    2023年04月26 216
  • 描写静的诗句,形容静的情景的诗句

    寻南溪常道士不遇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刘长卿去寻找一个唤作常道士的人,一路上走的都是无人走过的路,青苔上留下了自己鞋子的

    2023年05月23 2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是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上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人的重阳节。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双九便为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为:独在异乡为异客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

    2023年05月14 227
  • 元曲三百首阅读心得体会,阅读心得体会

    81、山坡羊陈草庵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作者简介]陈草庵(1245-1320后),字彦卿,号草庵,大都(今北京)

    2023年04月12 282
  • 孩子背元曲背不下来,孩子背题背不下来怎么办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收官之战,比起锲而不舍,终摘桂冠的才子彭敏,更让人惊喜和感动的是,年仅10岁的亚军韩亚轩小朋友。3岁就开始读诗的他,诗词储备量惊人,临场沉着冷静,反应敏捷。离场时还用一首诗跟大家

    2023年04月18 296
  • 关于老人的诗句,老人的美好晚年古诗词

    “银发川柳“是外国老人的“打油诗”。从少年到暮年,他们用幽默的方式写下既心酸又透着可爱的老年生活。这个源于2001年的活动持续至今。从最初的3000余份投稿量。现在已经有上万份...“真好吃呀吃了什么

    2023年05月15 270
  • 元曲中的死亡情节概括,元曲特点概括四字

    元曲特点概括四字,《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此剧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

    2023年04月17 283
  • 你方唱罢我登场下一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下一句歌词

    甄士隐本是姑苏城中的名宦望族,元宵节上女儿被拐,又葫芦庙的大火,殃及他家烧成灰烬,无奈寄人篱下,暮年之人贫病交加,受尽白眼。当他听到一僧一道的《好了歌》,就问这僧道二人:你们唱的什么东西?我只听到两个

    2023年05月23 233
  • 墙角数枝梅全诗,古诗《梅花》王安石

    古代诗人写梅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今天这首诗来自于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古诗《梅花》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这首《梅花》看似写花,实则意味深长:梅花宋代:王安石墙角数

    2023年05月10 28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