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是百年计,更须索本探源,深思熟虑。事物愈发展到成熟就愈复杂,就愈需要对其本源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这样才能使它更健康地发展。
当下的社会与两千年前相比全然不同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学记》?因为这部典籍里提出了许多激发我们思考的教育问题,尝试探索教育发生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值得我们借鉴的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又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了重视教育对建构社会合理形态的积极作用。今天从任何一个角度学习这篇典籍,都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评论|邮箱。
教学之道,动静有常,张弛有度,更要目标设置合理,符合认知规律,孜孜不倦才能取得成效。《学记》中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在学校有教师该教的正常课业,回家休息时有学生该训练的内容。教学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只是需要按照知识体系循序渐进进行,这种“循序渐进”正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管理人才,而今天的学习本质是实现能力的获得和提升,而能力的获得和提升必须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大量实践,所以说“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才是教育要达成的目的,这叫“离师辅而不反”。
教师要探索学习的有效途径,科学有序组织学生学习。“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为什么教然后知困,必学为箕”,学习语言就要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学习数学就要培养精熟的运算能力,这些是基础,没有基础,后面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因学定教、因材施教是基本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有一定领悟后继续拓展延伸,这样学生就能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也不是跟在知识后面奉为圭臬,而是要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知识的边界,最终超越教师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
教然后知困 前面一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出处:《礼记·学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学记》中说“教之所由兴”者有四,而“教之所由废”者有六,而见教育之事业“兴”难而“废”易。育人育才非易事,切磋琢磨百年功。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普及的时代,这种教育实践与古代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教师更加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学习途径,不仅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古人强调尊师重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做法。古代教师的地位很高,“天地君亲师”为人之五常,师为其一。君主更要在尊师重教上作出表率。古代教育给予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当然,对教师也有要求,教育学生要“不陵节而施之”,施教过程中不可以羞辱学生,不能损害学生的人格。如果教师做到了谦逊、有理、恰当,而学生违反原则、不守规矩,那么教师就可以实施惩戒。
《学记》里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实“民知敬学”并不是简单为了“师严”“道尊”,背后的逻辑是为了化民成俗,实现长治久安。
“虽有嘉肴.弗食不如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记》是一篇富有哲学意味的教育学文章,值得教师认真品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先哲智慧,实现新时代中国教育的跃升,是时代的呼唤,是我辈应负的责任!
●请读者思考
教与学是一对辩证的概念,《学记》中讲“教学相长”,善于学与善于教是相互作用的,你怎么理解“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出自<<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实践出真知 【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②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