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职工们正在休息,随手捡起了驼队洒落下的一捆麦草,便用铁锹把这团麦草深深插进沙子里。大风过后,其他种下的草本植物悉数被黄沙吞噬,唯独这捆麦草坚强地挺立在沙丘之上。“这一发现,让职工们喜出望外。”今年已经75岁的固沙林场第二代场长张克智回忆。这偶然的“一锨草”开创了治沙历史。
在一次平铺式沙障试验中,固沙团队选用麦草和稻草做材料平铺在沙上,但风一吹,麦草就吹跑了。在一次工作闲暇时,林场职工在沙漠中偶然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几个字,之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
“寸草遮丈风”,经过艰苦的探索、试验,治沙人以当地丰富的麦秸为材料,终于创造出了“麦草方格”固沙法,终于挡住了流沙进攻的脚步。
从此,蜚声世界的“麦草方格”固沙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了固沙事业上。
包兰线铁路两旁的麦草方格 (张玫/摄)
治沙,要有愚公之志
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好品质叫“愚公精神”。治沙,也同样适用。
草方格固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完的事情。“用铁锹把干草深扎到沙粒中,组成一个个1米乘1米的正方形十字网格。再把网格中央的沙子分别推到干草周围,对麦草方格进行加固。在干草附近撒上草籽,等下了雨慢慢地就会长出更多沙生植物了。”郜永贵说。
如此广袤的腾格里沙漠上,想要治好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沙漠条件异常艰苦,尤其在夏天,这里的温度足足能达到四五十度。林场工人一格一格地扎,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建成了包兰铁路两侧壮丽的草方格沙障。
经过几代铁路治沙人20多年的努力,包兰铁路已基本摆脱了流沙的威胁,流沙上道的情况改善了很多。从此,包兰铁路不再害怕被风沙所淹没。
如今铁路两侧大片的人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这一治沙成果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郜永贵说。
治沙,守护的不仅是一条铁路
治沙人,守护的不仅是一条铁路。在49岁的郜永贵的讲述中,治沙工作只是一个开始。
到了70年代初期,固沙林场又启动了引黄提水治沙工程,把黄河水引上了100多米高的流动沙岭;用机械和人力削平了上万座沙丘;把樟子松、国槐、红柳、沙棘等种上了沙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腾格里沙漠前沿建起了一个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取得了铁路治沙的标志性成果,彻底实现了“沙退人进”的伟大壮举。
中国人的治沙“魔方”——1米×1米的“麦草方格”也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目前这种方法还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沙结皮”固沙途径书写中国治沙智慧新篇章
1994年,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向中卫固沙林场颁发“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证书。2011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铁道代表团来到沙坡头,对沙漠铁路的建设、养护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高度赞扬了中国铁路在治沙护路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
包兰线轨道全景 (兰州铁路局供图)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60多年来,中卫固沙林场职工扎设半隐蔽式格状草50万公亩,培育沙生植物1亿多株,在腾格里沙漠植树造林253.5万多亩,建设林区面积56612.4亩。在沙层厚度达86—100米的铁路线路两侧,建起了长16公里、宽800米的治沙“五带一体”防护体系。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铁路治沙人就像“麦草方格”一样,艰难而又顽强地向沙漠纵深挺进,缔造了了一方又一方“绿色传奇”。沙坡头,一个不毛之地造就了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人类在肆虐的沙害面前展示力量和智慧的精神高地,也成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