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全诗,这句诗表达的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它出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
就像前两年,因“口罩事件”,到处管控,许多漂泊异乡的人,春节都不能回家过年,昨天还到处说要管控,今天却突然宣布解禁,听到这个消息后,是不是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了。
在这首诗里面呢,当时的唐王朝正在经历安史之乱。
公元762 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今译】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主要人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的快意。
诗里面提到了好几个地名,给大家理解这首诗带来一些障碍,这里先把这几个地名解释下。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
我们先看下第一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得宛若要发狂的样子。这句诗出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狂喜的情态,表达出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及其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闻官军收河。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紧承“忽传”,捷报来得太突然,诗人禁不住喜极而泣,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以至于“涕泪满衣裳”。
有高兴的事,自然要与家人分享,诗人自然想到了与自己的妻子、儿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就是“回头看的意思 ”。
白日放歌须纵酒。
这一句写“狂”态,接着则写“狂”想。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峡穿巫峡,为什么用“穿”呢。
从“巴峡” 到“巫峡”,走的是水路,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李白有句诗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形容水流很急。船一下子就过去了。
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襄阳”。
从“襄阳”到 “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解】:1、却看:回看。2、愁何在:不再愁。3。
这一联,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是句内对偶 ,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读这两句时,我们眼前是不是飞过一幅画面:诗人带着家人从水路飞流而下,再从襄阳骑马飞奔回家。
这两句是诗人的联想,将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一改杜甫往日沉郁顿挫的风格,句句充满喜悦,处处透着欢欣,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整首诗流露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全文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
这里是,每天精选一首经典古诗词,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联系删除。
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上一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上一句:却看妻子愁何在。诗词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