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匆匆,不觉又至端午。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荆楚岁时记》载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端午节最著名的一首诗,以禳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全家团聚,挂菖蒲、吃粽子、饮艾酒、划龙舟,其乐融融。
历代诗词中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缅怀古人的诗词佳作,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感受一下古人的端午情怀!
端午试笔
宋-杨万里
春去无花可得攀,石榴不艳却明鲜。
昨朝花发今朝落,留得梢头一蔕看。
端午绝句
宋-谢逸
白发无端种种生,每逢佳节只心惊。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10首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
老妻稚子知人意,但把菖蒲酒细倾。
端午帖子
宋-苏辙
御沟绕殿细无声,飞洒彤墀晓气清。
开到石榴花欲尽,阴阴高柳一蝉鸣。
端午日
宋-李龏
高门高挂艾天师,玉臂还缠五彩丝。
我只一杯昌歜酒,羲皇窗下读骚辞。
端午的诗句有:至今端午人闭门,又过了午年端午。端午的诗句有:明日淮南作端午,至今端午人闭门。注音是:ㄉㄨㄢㄨˇ。拼音是:duānwǔ。结构是:端(左右结构)午(独体结构)。端午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
端午至太平寺
宋-喻良能
客里逢端午,僧廊雨气凉。
筼筜千个碧,薝蔔六花香。
鲁頖程尤远,潘舆兴自长。
糁蒲倾美酒,笑入醉中乡。
端午
宋-许景衡
节序重重过,京华物物新。
安排黍生角,妆点艾为神。
穷巷无来客,他乡有故人。
挥毫非楚些,谁与吊灵均。
端午
宋-朱元升
谁家解崇吐千瓶,丹墨交辉走百灵。
尽使跬蛇归药笼,又缠萧艾作人形。
安得彩丝十万丈,东南西北系飘零。
端午日小酌
明-王世贞
榴花乳燕各争新,角黍蒲觞次第陈。
荐罢三闾还自笑,此生难作独醒人。
同州端午
明-史谨
11、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请赖益谦不至诗以扣之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在这首端午的诗中,描绘端午的习俗: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
明-叶元玉
异国萍逢迹,怜君寄柏林。
风光端午日,故旧百年心。
杯泛菖蒲玉,盘堆角黍金。
问君何故者,咫尺不相寻。
端午
清-暴焕章
清和月去端阳来,门挂灵符可避灾。
同饮菖蒲除疫酒,榴花照眼一时开。
朝中措-端午
清-庄盘珠
满城箫鼓竞豪华,今岁数谁家。
续命鬓边绿缕,照人窗下榴花。
蒲觞吊屈,痴儿騃女,尽也由他。
谁放潇湘恨水,年年流遍天涯。
端午杂感
近现代-谢龙升
骚人千古此端阳,午梦初回返故乡。
莫把愁肠拚百结,且将杯酒假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