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花·咏喜雨》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套数作品。整套曲由三支曲子组成。首曲表达了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梁州曲表达对自己为官的责任感和天灾的急迫感;尾声曲表达了作者期盼洪灾快点过去,喜雨,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的,以及对灾民流离失所受苦的难过之情。这个套数表达了作者心忧灾民的情感,真实地反应了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具有较强烈的政治色彩。全曲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一枝花·咏喜雨
元 张养浩
【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 ,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 ,唤省焦枯 ,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 ,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
元曲《南吕·一枝花·咏喜雨》赏析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 ,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 ,只落得雪满头颅 。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 ,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 ,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
译文
注释
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
沾濡(zhan ru),浸润,浸湿。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元曲《南吕·一枝花·咏喜雨》注释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作者:张养浩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
省:通“醒”。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
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
当不的:挡不住。
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菽(shu)粟:豆类和谷类。
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水龙吟 喜雨用郑彦章韵】 元__许有壬 四邻禾稼如云,方惊数日甘霖好。吾皇有德,老天能事,非因人祷。一夜风雷,玄云撩乱,银河倾倒。问田间消息,年年气象,更催得、秋成早。压尽东华尘土,湛冰壶、九重清晓。晴光渐放,瀛洲波定。
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唐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
赤子:指平民百姓。罢叹叶:再不必为久旰不雨叹息了。
霖霪(yin):长时间的透雨。
渰(yan):同“淹”。九衢:街道。
犹自:依然。
创作背景
这套曲子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张养浩自五十岁起即辞官归隐,先后八年,其间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聘,不愿出山。天历二年授陕西行台中丞。时关中连年大旱,饥民相食,乃慨然就道,了无难色。赴任途中,曾祷雨于华山岳祠,痛苦失声,俯地不起。到官四月,“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大雨如注,水三尺才止”。此曲大约作于作者在陕西赈济灾民的过程中。
作品鉴赏
在饥民的痛苦声中,作者不免寄希望于虚幻。曲中说道:“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这个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只能是幻想。幻想破灭之后,跟着而来的是更大的失望和自谴:“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想到这里,作者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尽管如此,久旱逢甘霖,毕竟是可喜的事情。眼望着滂沱而下的大雨,作者的喜悦之情再度升起,在曲子尾声,这种欢悦的情绪达到了极点。他和所有的灾民一样,诚心感谢上天的辅助,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降雨,在作者看来是青天有眼,是正义和慈爱的恢复,因此,作者希望大雨能连绵不绝地下下去,以洗清人间的灾苦。然而,人民已受过的苦难,那种亲戚鱼肉,父子相离的生活惨景是永远也抹不掉的。况且大劫之后侥幸活下来的灾民,依然没有摆脱饥饿的威胁。因此,末尾“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一句,看似平淡,实有千钧雷霆之势。它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伤,暴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曲题为“喜雨”,但在“喜”的同时,处处夹杂着悲愤的哀鸣,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决定的。悲和喜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情绪就在激昂愤慨的基调中统一在一个乐章里。
名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