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白朴
这首《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比,意境不同,更为深远。马致远的秋意是一种寂寥没落,而白朴的秋意,则是表达的隐居之意,这跟白朴的人生经历有关。
白朴年少之时,父亲白华是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而进入朝堂的,也是金国官场中的著名才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白朴自幼便氤氲在书香气息中。后世说“元白通家旧,叛逆期的故事,诸郎独汝贤”,则又牵扯到元曲中另外一位牛人元好问,这句话的意思是,白华与元好问两家世代相交,子弟间常有诗文相往来。 而白家诸子中,以白朴最有才华,可谓是天才少年。
白朴年少之时,父亲白华是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而进入朝堂的,也是金国官场中的著名才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白朴自幼便氤氲在书香气息中。后世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则又牵扯到元曲中另外一位牛人元好问,这句话的意思是,白华与元好问两家世代相交,子弟间常有诗文相往来。 而白家诸子中,以白朴最有才华,可谓是天才少年。
《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比较优秀的悲剧作品。岳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在宋元戏曲中就有《秦太师东窗事犯》和《宋大将岳飞精忠》;明代传奇有《东窗记》、《精忠记》等作品。清中叶以后。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白朴出生富贵,少有才名,却遭逢乱世。金国为蒙古所灭,家人于战乱中离散,白华无暇顾及子女,随金国皇帝逃亡。元好问在战乱之间,在乱兵丛中救下白朴,并携带白朴姐弟,浪荡江湖。在此期间,元好问悉心照料白朴,培养其阅读诗书,为其后来的才华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元好问也成为白朴人生中的偶像级人物,对其影响颇深。
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従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
在白朴12岁的时候,白华和元好问已成为蒙古降臣,白朴也终于与父亲团圆,但年少流浪的凄苦之意,已深埋白朴心中,对蒙古战乱所带来的百姓之苦,短篇故事,感同身受。这种情感形成了白朴的较为孤傲且叛逆的性格,他虽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视元好问为偶像,却并未与父辈们站在同样的角度上。
白家人显然是对白朴的性格甚为担忧,甚至很早就为其办理娶亲之事,目的也就是希望稳定白朴的内心,希望他尽快融入蒙古人的朝堂之中。可是,白朴终究没有与那个时代形成共识,后来他有首曲子,名为《寄生草·饮》: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或许,在与元好问流浪的途中,年少的白朴,就已经产生了陶渊明一般的志向,不入朝堂,不为官员,人生之终局,即为隐居。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
自此而后,白朴便成为游侠般的人物,与文人墨客,与乡野村夫,推杯换盏,诗酒相和,数年之间皆不归家。但见战乱而后的荒草萋萋和萧索冷落,心中之悲伤,即从其笔下款款而来。《天净沙·秋》如此之曲,则更像是白朴感怀身世的自叙之作品,其悲怆人生,如秋意难消,年年岁月,皆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