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作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信使”,担负着承载文化、引领价值、成风化人的使命。我们希望找到符合当代审美、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古”与“今”的对话,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开设了“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栏目,栏目刊登的稿件以诗词景物、意境为线索,将古典诗词赏析、文化背景普及与山水游记写作、个人情感抒发等有机结合,呈现一种“沉浸式诗词赏析”的效果,成为《人民日报》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唤起万千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集萃与延展,与栏目同名的《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30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诗句,分为“山岳篇”“登楼篇”“临水篇”“胜迹篇”“寻古篇”等五个部分,并充实诗词赏析与地名介绍等内容,力求引领读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诗词的精华与魅力。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登楼篇中的“穷目千里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小注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此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可见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之纯熟。
诗意旅游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成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
目前,鹳雀楼景区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包括楼游览区、黄河风情游览区、山水游览区、康乐游览区等,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开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内外游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身临其境
山西永济
穷目千里鹳雀楼
孟扬
“十个字”,尺幅千里,让登高才能望远的朴素哲理拥有了余韵千年的诗意;“一首诗”,传诵千载,让蓄集着激情才思的鹳雀楼长久地留在视线里——
2.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诗句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
走进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正是“白日依山尽”的傍晚时分,远远望去,黄河岸畔的鹳雀楼更多了一分诗意。登楼凭栏,极目远方,襟怀山河的舒畅瞬间将我带入诗中的意境。此时,夕阳给河岸滩涂铺洒着温暖柔和的光晕,荡漾的河水凝成金色的波痕。大河汤汤,荡气回肠。近处,苍翠的中条山静谧安详,让飞檐高耸的楼阁有了稳固的屏障与依托。远处,河对岸深黛的华山,凝重雄浑,起伏着悠远的苍茫。据说,“中华”二字正来源于这两山间。黄河岸边,眼前的这一片土地,古称蒲坂,曾为尧舜都城,正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回想起曾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不禁感慨……
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按,即北周,公元557—581年)宇文护造。”筑为层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加之立晋望秦,独立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的优越区位,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在唐代已是登高胜地。“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唐代诗人李益和畅当的诗句生动描绘了鹳雀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的秀美景色。唐代李瀚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也记载了该楼建造情况以及其备受文人骚客青睐的情形。当时,正当而立之年的山西才子王之涣游历蒲州,登楼赏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这首诗以缩万里于咫尺的磅礴气势,将壮美景象与深远意境相交融,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令人襟怀豪放,成为鹳雀楼上不朽的绝唱,独步千古。
在诗中,鹳雀楼穿越古今,彰显着文化魅力。现实中,它却历经了岁月风霜,从北周,到隋、唐、宋、金。700余年后,公元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夜半攻城以登,焚楼、橹,火照城中”。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元代文学家王恽在《登鹳雀楼记》中写道:“至元壬申(公元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此后,因黄河泛滥、河道迁移等原因,鹳雀楼故址难以寻觅。据记载:“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其间,虽仍有慕名而至登临作赋者,但文字中已不见昔日王诗中那种积极进取才情洋溢的“盛唐气象”。正如一位清代诗人所道:“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数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望着滚滚黄河水空留遗憾。2002年,“登鹳雀楼”又成现实。这座重建的鹳雀楼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为高台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楼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楼内陈设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浮雕、蜡像、雕像等形式,艺术地表现了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嫘袓养蚕等历史传说典故,介绍了武圣关公、一代文宗柳宗元、司马光等秦晋历史名人,使华夏文明,特别是盛唐景象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以“楼”为中心、采用古典园林式布局的鹳雀楼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已建成550亩,将形成“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使“登鹳雀楼”的内容更加丰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
吟着唐诗感受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极目千里体会“更上一层楼”的美好境界,在今天,登鹳雀楼不仅愉悦身心,更是一种象征,鼓励着人们放开眼界、志存高远。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
文章节选自:
1、《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人民日报出版社
描写景物的诗如下: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校对:崔晨
审核:霍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