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无缚鸡之力下一句,手无缚鸡之力对应的句子

有些老话、俗话、说法,传得多了、久了,人们就也都不加琢磨地姑且信了;又因为很多情况下自己并无相关经历,“姑且”就很容易渐渐变成“笃信”。姑且信了甚至“笃信”,说起来,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引用,特别是

有些老话、俗话、说法,传得多了、久了,人们就也都不加琢磨地姑且信了;又因为很多情况下自己并无相关经历,“姑且”就很容易渐渐变成“笃信”。

姑且信了甚至“笃信”,说起来,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引用,特别是还带着类似引申、教诲之类意图的引用,就得稍琢磨琢磨——前人和我们一样,不是完人,不可能100%正确;前人传下来的话、说法,或许也有缺漏。有些缺漏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打紧,但有些若是不稍加“板正”,而一味呆板地传承下去,难免闹笑话。比如:手无缚鸡之力……

(一)“手无缚鸡之力”更想表达的是某种“境界”

“手无缚鸡之力”这话,多见于对旧式(含古代)知识分子(读书人)“无能”的形容。绝大多数看到、知道的,会想当然理解成这样的意思:读书人“百无一用”,手无缚鸡之力对应的句子,连“缚鸡”的力气都没有。,

为什么是“缚鸡”而不拿别的什么来比方?何谓“缚鸡”?

照笔者理解,所谓“缚鸡”,大概可以指向三种动作:

其一,将鸡的双腿绑缚在一起以使其无法正常活动。

其二,将鸡的双翅束于掌握之中并将其提起悬空;稍有常识就会知道,这通常是宰杀前的预备动作。

其三,即“二”的“固定”,就是有人将鸡手缚双翅悬空提起,让另外的人保持这种状态地“接手”——我把这鸡“缚”住了,你来擎好,勿令其逃脱。

上述三种动作,不管哪种,放在今天,如果不是行家里手,恐怕都并非轻而易举;能不能办成,跟力气大小,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力气如果太小,比如孩童,或许可除外;可纵然力气大,若不掌握必要的技巧,想要完成,也并不容易。城市长大的人,从小到大没见过活着的鸡,就是举重运动员,想要“成功”地“缚鸡”,怕也会很难。

你好!这句话这样理解:深思:深入的思想 智:聪明,见识 手无缚鸡之力:形容力气很小 连起来的意:(他)脑子不聪明又没有知识也没有深远的思想见识,力气又小到连只鸡都抓不住,肩膀也扛不动柴禾。

这道理,咱们懂,古人其实也懂。比“缚鸡”更能形容所需气力弱小的动作、事务、说法,可谓比比皆是——手不能提篮、肩不胜斗米、上难举锄下难怀幼(抡不起锄把子,抱不起幼小的子女)……总而言之是“够弱”啦。

【出自】: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近义词】:软弱无力、弱不禁风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 这句话出自项羽《垓下歌》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

似乎只有“够弱”,才算真正的读书人。

这种病态的“行为艺术”,不知祸害了多少读书人。他们和他们的“先生”似乎都忘了“子驭二石弓,然不以力闻”(孔夫子能拉得开“二石”的硬弓,但人们熟知他却并不是因为他力气很大)的旧话,好像只要“够弱”,就说明读书是有多么勤奋而顾不上别的,就说明是多么的清苦而又……而又什么?对了!是——清高!清、高!

这就大概是“手无缚鸡之力”之语更盛行于其他形容力气弱小之词的缘故——清高!手不能提篮、肩不胜斗米、上难举锄下难怀幼,等等等等,都只能表现“够弱”,但似乎表达不出清高。而“手无缚鸡之力”则不同了。

首先,是“鸡”——鸡,是最“基础”的家禽,很显然,涉及“农事”。

再就是“缚”、“缚鸡”,缚鸡,如前述,意味着宰杀,一般来讲,宰杀之后,紧接着就是“庖厨”。

没用安国兴邦的才能 没有可以服人的力量 手都抓不住鸡 身上没有一点伤(指没有吃苦之劳功)通俗点来讲 狗屁不是

手无缚鸡之力下一句

两下结合起来看,不“缚鸡”,不会“缚鸡”,就是“不涉农事”加“仁慈”和“远庖厨”!这么一理解,是否就有了“我读书人不谙农事,仁心君子一枚”的“凡尔赛”味道了呢?

(二)无知者无畏的吞金自尽

说到吞金自尽,可能没有“手无缚鸡之力”那么耳熟能详,但肯定也有大把人知道。大把人里,脑子里最“典型”的“案例”,会不会是《红楼梦》里尤二姐吞金自尽的情节?

心有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这一句话可以囊括很多人吧。也许你不相信,有时候你就是其中一员。我们现在天天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有一些人天天在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书籍、文章之后就觉得自己很牛逼了,他对外就可以指点。

有些缺乏常识的人,把“吞金”和“汞中毒”等同理解,说“吞金”死亡是“重金属中毒”。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谓“中毒”,通指摄入的异物(毒物)与体内机制发生致命化学反应。汞,作为液态重金属,由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属性,进入人体后会“污染”血液,导致重要脏器(主要是肝脏)代谢严重异常及至衰竭。而黄金并不能“达成”类似“成效”。

黄金,是自然界中密度较高(不是最高)的金属,同时也是化学属性极其稳定的金属;也正因为其超稳定的化学属性,呈现“千年不变”的状况,才会被用作“基础货币”至今。

吞食黄金,如果能致人死亡的话,其机理,严格来讲,并非“中毒”,而更主要甚至仅仅是由于“重”——异乎寻常的超级密度(每立方厘米约重19克),机体内部难以承受,随着吞食的动作,重重的黄金会以比食物快得多的速度滑过食道、坠入胃囊,如果体积较大或者不规则,在这个过程中,食道和贲门会被划伤,引起内出血,坠入胃囊后,又疾速滑坠向幽门,导致胃囊或幽门穿孔,引起比较剧烈的内出血……

注意,到这一步,吞金者已经被巨大的痛楚吞噬,就算没有不能自持的血液倒流(吐血),也不大可能“安然”!

更何况,黄金滑坠过程中,胃囊会因受到骤然的强烈刺激而应激地分泌出大量胃酸。胃酸是强盐酸,如果大量随内出血“反溢”(上涌),会瞬间极大程度对所经之处产生严重销蚀反应,食道、口腔,甚至口腔以外(唇齿、面颊),都会严重烧伤,其程度,可能致命!再要不是“反溢”而是大量异常分泌的胃酸从穿孔处溢至腹腔,则会是更严重也更可能致命的内脏烧伤,那会疼到打滚撞墙的!

想吞下黄金“静好”地“躺平”如睡去般“仙逝”,完全胡扯!

当然,上述吞金致死的前提,是所吞下的黄金“够分量”,尤二姐指间一枚小小戒指能否“达成”,似还有可商榷——戒指肯定是环状物,要“够分量”,尤二姐的小嗓子眼儿能否一举吞下,也可以是个问号。所以说,新的文学创作,如果涉及“吞金自尽”之类的情节,设计的时候,还是得些微多想想。

(三)古代“饮者”酒量未必就有多大

李白斗酒诗百篇、惟有饮者留其名、武二郎十八碗过景阳冈……太多太多诗句、传说,都在讲古时“饮者”是有多能喝,让咱们今人,特别是其中酒量一般般者,惭愧。

记得有年轻“酒友”曾在酒至半酣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古人真能喝,到咱这儿全退化了。当时,笔者就对已然喝下近八两二锅头(四百毫升、五十六度)的他说:古人没你能喝。

手无缚鸡之力下一句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古时“饮者”喝的“酒”,跟今天的二锅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淡得多!即:古代的酒,酒精含量远低于今天的烈性酒。

这种区别,是酿酒技术所决定的。在曲糟工艺尚不完备且基本谈不到“蒸馏”技术的古代,所谓的“酒”,大概可以理解成很类似今天的“醪糟”。精细点儿,规格高点儿,也许会细心过滤以使呈近乎透明的清亮;或许还会稍稍“土法蒸馏”一下下,但目的不是为“提纯”而更是为了能够较长期储存。一般般的酒,包括乡村野店售卖“好酒”,大抵也就是“筛”得比较“细”的“米酒”。如果处理得不够巧妙,这种“筛”出来的酒,还会稍显黏稠,故而通常都会勾兑一些水,以至“清亮”,便是俗称的“水酒”。

陆游一首诗里讲“莫笑农家腊酒浑”,很生动地讲出了“农家”的“腊酒”(过年喝的酒)有点儿“浑”。“浑”在其中的,便是“糟”、糟渣。陆游那时候已然是南宋了,比武二郎过景阳冈晚了百十多年,比李白“斗酒”那时候就更晚了。

很多古代诗歌、故事,都讲出过这样的意思:喝几碗水酒解渴。这话足以说明古代的酒“水分”很大。今天您换二锅头试试,就算是“低度”的(三十八度、四十五度),喝起来可会有“解渴”功效?只会越喝越渴!

退一万步,就当武二郎拣了大便宜,喝到了类似今天黄酒那么个纯度的酒,十八碗,又会是什么概念呢?宋朝的“粗碗”,通常是陶质,烧造工艺简单,多为“阔口细足”的“直边”造型,相比今天常用的同样口径和深度的“弧边”碗,容积小很多。不算“豪饮”时倾倒溢出的部分,那样的十八碗,就算满打满灌进去,对于按小说形容身高超过一米九体重怎么也得有一百公斤、二十多岁正值壮年的武松而言,真的不算什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上一篇 2023年05月29 21:41
下一篇 2023年04月13 08:46

相关推荐

  • 和酒有关的诗句,带酒字的诗句300首

    冬天已经来了,最悠闲的事,便是烤着火、喝着酒,与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听说清晨的酒能满胃,深夜的酒能填满心,如果一瓶酒能咽下我所有的心酸,那么我先干为敬。古诗词里的美酒,醉了俗身,醒了初心!1.遇酒且呵

    2023年06月03 275
  • 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下一句是什么,五岳归来不看山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的黄山,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黄山最负盛名的就是它的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

    2023年05月13 297
  • 春分的诗句,春分的四句古诗

    明日春分。仲春时节,漫天遍野都是灿烂的油菜花,鸟儿到处飞,叽叽喳喳,但没有嫌他们吵闹,因为这是自然的生机。明天是一年中最平均的一天,春天的一半,白天和黑夜都是12个小时。我把春光分你一半,一半追逐花色

    2023年05月09 296
  • 关于牡丹的诗句古诗词,有关牡丹的诗句古诗词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唐代: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寒菊/画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

    2023年05月14 248
  • 毛主席贺兰山诗句

    一天,职工们正在休息,随手捡起了驼队洒落下的一捆麦草,便用铁锹把这团麦草深深插进沙子里。大风过后,其他种下的草本植物悉数被黄沙吞噬,唯独这捆麦草坚强地挺立在沙丘之上。“这一发现,让职工们喜出望外。”今

    2023年06月05 229
  • 和朋友喝酒的诗句,知己相聚饮酒的诗词

    知己相聚饮酒的诗词,中国有千年的酒文化,饮酒诗词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无数文人骚客于酒之一事留下过千古名篇,今日诗词君便为大家盘点史上最经典的饮酒诗词名篇排行榜TOP20,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

    2023年05月09 270
  • 赞美猪的诗句,《咏猪》

    【文化】咏猪诗里赏猪年共产党员1周前1、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宋代: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释义:不知道泉下有龙猪,坐在雷神降雨时乘坐的天车上开始寻访。2、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

    2023年05月13 239
  • 元曲公园是什么

    寇吉顺是一名83岁的老党员,每天坚持通过大喇叭广播,循环宣传新冠肺炎防治知识。任丘寇囤良一家三代党员齐上阵共抗疫情肃宁县齐庄村党员村医彭冲入户消杀,开展疫情防控。肃宁张艳艳、彭冲村医夫妇把好疫情防控第

    2023年04月16 243
  • 雷声连成片下一句,你笑时雷声温柔暴雨无声下一句

    农谚是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本篇农谚歌谣精选由谜语网编辑整理,更多经典谚语尽在谜语网

    2023年04月23 217
  • 宋代元曲包括什么和什么的,元曲包括什么和散曲

    窦娥冤(唱二黄散板)忽听得唤窦娥愁锁眉上,想起了老婆婆好不凄凉。只见她发了怒有话难讲,禁妈妈呼唤我所窦娥冤为哪桩?……我哭哭一声禁妈妈,我叫叫一声禁大娘,想窦娥遭了这不白冤枉,家有银钱尽花光,元曲包括

    2023年04月20 241
  • 元曲四大家作品及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在我国的戏剧史上,元朝的杂剧占据着一席之位。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四人分别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也被后世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2023年04月20 250
  • 喜欢的诗句,表达爱意的古诗

    中国古代诗词名句精选一、天地山水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欧阳修《玉楼春》2.喜欢一个女孩子用哪些古代诗句可以表达山有木兮木有枝,心

    2023年05月14 28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