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无缚鸡之力下一句,手无缚鸡之力对应的句子

有些老话、俗话、说法,传得多了、久了,人们就也都不加琢磨地姑且信了;又因为很多情况下自己并无相关经历,“姑且”就很容易渐渐变成“笃信”。姑且信了甚至“笃信”,说起来,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引用,特别是

有些老话、俗话、说法,传得多了、久了,人们就也都不加琢磨地姑且信了;又因为很多情况下自己并无相关经历,“姑且”就很容易渐渐变成“笃信”。

姑且信了甚至“笃信”,说起来,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引用,特别是还带着类似引申、教诲之类意图的引用,就得稍琢磨琢磨——前人和我们一样,不是完人,不可能100%正确;前人传下来的话、说法,或许也有缺漏。有些缺漏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打紧,但有些若是不稍加“板正”,而一味呆板地传承下去,难免闹笑话。比如:手无缚鸡之力……

(一)“手无缚鸡之力”更想表达的是某种“境界”

“手无缚鸡之力”这话,多见于对旧式(含古代)知识分子(读书人)“无能”的形容。绝大多数看到、知道的,会想当然理解成这样的意思:读书人“百无一用”,手无缚鸡之力对应的句子,连“缚鸡”的力气都没有。,

为什么是“缚鸡”而不拿别的什么来比方?何谓“缚鸡”?

照笔者理解,所谓“缚鸡”,大概可以指向三种动作:

其一,将鸡的双腿绑缚在一起以使其无法正常活动。

其二,将鸡的双翅束于掌握之中并将其提起悬空;稍有常识就会知道,这通常是宰杀前的预备动作。

其三,即“二”的“固定”,就是有人将鸡手缚双翅悬空提起,让另外的人保持这种状态地“接手”——我把这鸡“缚”住了,你来擎好,勿令其逃脱。

上述三种动作,不管哪种,放在今天,如果不是行家里手,恐怕都并非轻而易举;能不能办成,跟力气大小,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力气如果太小,比如孩童,或许可除外;可纵然力气大,若不掌握必要的技巧,想要完成,也并不容易。城市长大的人,从小到大没见过活着的鸡,就是举重运动员,想要“成功”地“缚鸡”,怕也会很难。

你好!这句话这样理解:深思:深入的思想 智:聪明,见识 手无缚鸡之力:形容力气很小 连起来的意:(他)脑子不聪明又没有知识也没有深远的思想见识,力气又小到连只鸡都抓不住,肩膀也扛不动柴禾。

这道理,咱们懂,古人其实也懂。比“缚鸡”更能形容所需气力弱小的动作、事务、说法,可谓比比皆是——手不能提篮、肩不胜斗米、上难举锄下难怀幼(抡不起锄把子,抱不起幼小的子女)……总而言之是“够弱”啦。

【出自】: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近义词】:软弱无力、弱不禁风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 这句话出自项羽《垓下歌》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

似乎只有“够弱”,才算真正的读书人。

这种病态的“行为艺术”,不知祸害了多少读书人。他们和他们的“先生”似乎都忘了“子驭二石弓,然不以力闻”(孔夫子能拉得开“二石”的硬弓,但人们熟知他却并不是因为他力气很大)的旧话,好像只要“够弱”,就说明读书是有多么勤奋而顾不上别的,就说明是多么的清苦而又……而又什么?对了!是——清高!清、高!

这就大概是“手无缚鸡之力”之语更盛行于其他形容力气弱小之词的缘故——清高!手不能提篮、肩不胜斗米、上难举锄下难怀幼,等等等等,都只能表现“够弱”,但似乎表达不出清高。而“手无缚鸡之力”则不同了。

首先,是“鸡”——鸡,是最“基础”的家禽,很显然,涉及“农事”。

再就是“缚”、“缚鸡”,缚鸡,如前述,意味着宰杀,一般来讲,宰杀之后,紧接着就是“庖厨”。

没用安国兴邦的才能 没有可以服人的力量 手都抓不住鸡 身上没有一点伤(指没有吃苦之劳功)通俗点来讲 狗屁不是

手无缚鸡之力下一句

两下结合起来看,不“缚鸡”,不会“缚鸡”,就是“不涉农事”加“仁慈”和“远庖厨”!这么一理解,是否就有了“我读书人不谙农事,仁心君子一枚”的“凡尔赛”味道了呢?

(二)无知者无畏的吞金自尽

说到吞金自尽,可能没有“手无缚鸡之力”那么耳熟能详,但肯定也有大把人知道。大把人里,脑子里最“典型”的“案例”,会不会是《红楼梦》里尤二姐吞金自尽的情节?

心有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这一句话可以囊括很多人吧。也许你不相信,有时候你就是其中一员。我们现在天天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有一些人天天在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书籍、文章之后就觉得自己很牛逼了,他对外就可以指点。

有些缺乏常识的人,把“吞金”和“汞中毒”等同理解,说“吞金”死亡是“重金属中毒”。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谓“中毒”,通指摄入的异物(毒物)与体内机制发生致命化学反应。汞,作为液态重金属,由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属性,进入人体后会“污染”血液,导致重要脏器(主要是肝脏)代谢严重异常及至衰竭。而黄金并不能“达成”类似“成效”。

黄金,是自然界中密度较高(不是最高)的金属,同时也是化学属性极其稳定的金属;也正因为其超稳定的化学属性,呈现“千年不变”的状况,才会被用作“基础货币”至今。

吞食黄金,如果能致人死亡的话,其机理,严格来讲,并非“中毒”,而更主要甚至仅仅是由于“重”——异乎寻常的超级密度(每立方厘米约重19克),机体内部难以承受,随着吞食的动作,重重的黄金会以比食物快得多的速度滑过食道、坠入胃囊,如果体积较大或者不规则,在这个过程中,食道和贲门会被划伤,引起内出血,坠入胃囊后,又疾速滑坠向幽门,导致胃囊或幽门穿孔,引起比较剧烈的内出血……

注意,到这一步,吞金者已经被巨大的痛楚吞噬,就算没有不能自持的血液倒流(吐血),也不大可能“安然”!

更何况,黄金滑坠过程中,胃囊会因受到骤然的强烈刺激而应激地分泌出大量胃酸。胃酸是强盐酸,如果大量随内出血“反溢”(上涌),会瞬间极大程度对所经之处产生严重销蚀反应,食道、口腔,甚至口腔以外(唇齿、面颊),都会严重烧伤,其程度,可能致命!再要不是“反溢”而是大量异常分泌的胃酸从穿孔处溢至腹腔,则会是更严重也更可能致命的内脏烧伤,那会疼到打滚撞墙的!

想吞下黄金“静好”地“躺平”如睡去般“仙逝”,完全胡扯!

当然,上述吞金致死的前提,是所吞下的黄金“够分量”,尤二姐指间一枚小小戒指能否“达成”,似还有可商榷——戒指肯定是环状物,要“够分量”,尤二姐的小嗓子眼儿能否一举吞下,也可以是个问号。所以说,新的文学创作,如果涉及“吞金自尽”之类的情节,设计的时候,还是得些微多想想。

(三)古代“饮者”酒量未必就有多大

李白斗酒诗百篇、惟有饮者留其名、武二郎十八碗过景阳冈……太多太多诗句、传说,都在讲古时“饮者”是有多能喝,让咱们今人,特别是其中酒量一般般者,惭愧。

记得有年轻“酒友”曾在酒至半酣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古人真能喝,到咱这儿全退化了。当时,笔者就对已然喝下近八两二锅头(四百毫升、五十六度)的他说:古人没你能喝。

手无缚鸡之力下一句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古时“饮者”喝的“酒”,跟今天的二锅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淡得多!即:古代的酒,酒精含量远低于今天的烈性酒。

这种区别,是酿酒技术所决定的。在曲糟工艺尚不完备且基本谈不到“蒸馏”技术的古代,所谓的“酒”,大概可以理解成很类似今天的“醪糟”。精细点儿,规格高点儿,也许会细心过滤以使呈近乎透明的清亮;或许还会稍稍“土法蒸馏”一下下,但目的不是为“提纯”而更是为了能够较长期储存。一般般的酒,包括乡村野店售卖“好酒”,大抵也就是“筛”得比较“细”的“米酒”。如果处理得不够巧妙,这种“筛”出来的酒,还会稍显黏稠,故而通常都会勾兑一些水,以至“清亮”,便是俗称的“水酒”。

陆游一首诗里讲“莫笑农家腊酒浑”,很生动地讲出了“农家”的“腊酒”(过年喝的酒)有点儿“浑”。“浑”在其中的,便是“糟”、糟渣。陆游那时候已然是南宋了,比武二郎过景阳冈晚了百十多年,比李白“斗酒”那时候就更晚了。

很多古代诗歌、故事,都讲出过这样的意思:喝几碗水酒解渴。这话足以说明古代的酒“水分”很大。今天您换二锅头试试,就算是“低度”的(三十八度、四十五度),喝起来可会有“解渴”功效?只会越喝越渴!

退一万步,就当武二郎拣了大便宜,喝到了类似今天黄酒那么个纯度的酒,十八碗,又会是什么概念呢?宋朝的“粗碗”,通常是陶质,烧造工艺简单,多为“阔口细足”的“直边”造型,相比今天常用的同样口径和深度的“弧边”碗,容积小很多。不算“豪饮”时倾倒溢出的部分,那样的十八碗,就算满打满灌进去,对于按小说形容身高超过一米九体重怎么也得有一百公斤、二十多岁正值壮年的武松而言,真的不算什么。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上一篇 2023年05月30 17:46
下一篇 2023年04月12 01:13

相关推荐

  • 小雪的诗句,小雪最出名的诗句

    冬天,没有春日里的草长莺飞,没有夏天的生机盎然,没有秋天的丰硕果实,却有白雪皑皑时的清冷无尘,有傲雪枝头的醉人清香......今日小雪,天气清寒,不如围坐火炉,闲暇惬意坐在家中,倒一杯热茶,听一段清净

    2023年05月26 255
  • 责任越大上一句,责任越重大下一句是什么

    《蜘蛛侠》的一段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被人熟知。大家对它赞许有加,责任越重大下一句是什么,但不知这话是不完整的,极易误导人。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现实中,完整的话应该是:“能力越大,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2023年04月12 313
  • 春天疫情诗句,描写春天战胜疫情的诗句

    文/辉叔(许日辉)(一)突来瘟疫楚荆寒。八路天兵坐不安。命派雷神消毒祸。子春还我众民欢。(二)举国军民斗疫魔。白衣天使主沉疴。晴川滴翠迎红日。1、春天与我两相知。雪花飘飘为春落,梅红梅白迎春意。春寒料

    2023年05月21 255
  • 带辞字的诗句,含有辞字的唯美句子

    送别诗是亲友离别时所写的诗作。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写景容易,将情景同感情结合起来就难了。但唐朝人的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动人心怀。今天,我们来欣赏十首唐代送别诗。感受

    2023年05月25 233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下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什么意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翻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我欲因之梦吴越什么意思,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2023年05月30 249
  • 总是离人泪的上一句,总是离人泪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就开始学习诗词、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人行,必有我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

    2023年05月21 219
  • 形容人生无奈的诗句,表达人生苍凉无奈的诗句

    十句道尽人世无奈的诗句,你最无奈那句?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

    2023年05月09 238
  • 窦娥冤把元曲推向顶峰,什么事将第一次全国人运动推向顶峰

    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历史高峰时期。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经常遇到元代戏曲“四大家”的说法。【图片:元曲四大家】这四个人是谁?第一个说法:关白马郑1、关,关汉卿。代表的戏曲作品:《窦娥冤》关汉卿,生

    2023年04月17 275
  • 皮之不存下一句,皮之不存歇后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汉语拼音:pízhībùcún,máojiāngyānfù皮之不存歇后语,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

    2023年05月18 308
  • 关于坚持的诗句,坚持的正反面事例素材

    范仲淹,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夫人抱着他改嫁长山人朱文翰。后来,得知身世,他更加刻苦学习。4.关于坚持的诗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处】李白(唐)《行路难》【释义】

    2023年05月02 284
  • 元曲西厢记曲词作者是

    由于学习强国四人赛的答案顺序随机展示,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盲打已成为历史,必须开始背答案了,学习强国四人赛回归本真,赶紧背题背答案吧。1301.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故事

    2023年04月11 287
  • 人不风流枉少年下一句

    有邪淫者:男人嘛,戒什么色?还不趁着年轻多找几个女人,过了年龄再想折腾也有心无力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以前我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触,好像是出自珠帘绣的《醉

    2023年05月11 25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