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天高冷安静
南国的秋天热情自由
千百人心中藏着千百种感受
一叶知秋,冷暖自知
九月金秋
这个多彩的季节
就像画家打翻了调色盘
每个人爱上的秋天各不相同
景色不同,感受不同
观景者得景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传统,据说是起源于宋玉。
在宋玉的《楚辞·九辩》当中,诗人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成为了最早悲秋的诗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词对于秋天都是这种悲秋的态度的。
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然而,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我们发现,写秋天写得最好的,不是唐诗,不是宋词,而是这首你我皆知的元曲。
这首散曲名为《天净沙·秋思》,诗人名为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是曲,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简单,前面的三句只不过是意象的排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是小令还是元曲,这些意象单独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境,然而组合起来,却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这就是意境的力量。
诗词的布景唯美而感伤: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元曲。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
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中国式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之美,而这首散曲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他所塑造的意境是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是我们所可以用心去理解的。
也正是因为此,这篇《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应该是元曲吧。[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1251—1321至1324间),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是秋天丰收之后的万物凋零也是不争的事实。当凋零的秋天遇上日薄西山的黄昏,悲怆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然《天净沙·秋思》只属于一首散曲,但是却具备了中国诗歌的所有艺术特征。
所以,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式悲秋意境最美的作品。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呢?留言区和诗词君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