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元曲又称

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乐府”一体,自古有之。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乃历史上收罗乐府诗最系统和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但那里面收入的全是从汉代到唐代的诗歌,跟元代毫不相关。尽

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乐府”一体,自古有之。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乃历史上收罗乐府诗最系统和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但那里面收入的全是从汉代到唐代的诗歌,跟元代毫不相关。尽管如此,元人还是常常把“乐府”一词挂在口边,用来称呼自己时代的文学。且看,元人称散曲为“乐府”么?

《乐府诗集》

今人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元人自己则称元曲为“大元乐府”,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元曲兴起于北方,是用北曲演唱的,于是元人又以“北乐府”相称,云:“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虞集《中原音韵序)不过,元人说的“乐府”,主要是指散曲。散曲兴盛于元,“元曲”之称是明代才出现的。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元曲又称,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王国维所言,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包括散曲和杂剧。

今人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元人自己则称元曲为“大元乐府”,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元曲兴起于北方,是用北曲演唱的,于是元人又以“北乐府”相称,云:“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虞集《中原音韵序)不过,元人说的“乐府”,主要是指散曲。散曲兴盛于元,“元曲”之称是明代才出现的。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王国维所言,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曲 ,又被称为散曲。元曲起源于“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王国维故居

《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5首,多写归隐生活 ,风格苍凉,《太和正音谱》称之为“如碧汉闲云”。亦有词,近人刘毓盘辑为《涵虚词》。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

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曲(剧曲),二者属不同的文学体裁,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方曲调来创作和演唱的。当然,杂剧除了曲文,还夹杂宾白(人物对话)和科介(人物动作),要有故事,是专供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则没有宾白,只是用于清唱的。但是,作为杂剧主体部分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按照曲调或曲牌来撰写,又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从曲的角度看,剧曲不过是散曲在戏剧中的运用罢了,二者的关系,实有如诗歌和诗剧。后人把只用于清唱的曲称为散曲,而把有科白、有故事情节的曲称为剧曲,以示区别。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一种新的韵文形式。“散曲”之名,始见于明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前卷总标题为“散曲”,专收小令,与后卷总标题“套数”相对。

元代散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

可见,“散曲”本来仅仅是小令的别称,因曲中小令和词中小令一样,是每首各自独立、不联成套的,所以称“散”;至于套数或套曲,则是由多种曲调前后联缀而成,故而名“套”。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分三种,杂剧之外,尚有小令、套数”,仍然是将小令、套数分别看待的。后来,“散曲”的概念有了发展,便将小令、套数皆纳入其中,今人任讷撰《散曲概论》,即云“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王国维绘图

从形式上看,元代散曲的小令和套数各有特点小令即独立的只曲,因其短小,又名“叶儿”,后来也称“元人小词”,主要是由民间的词调和小曲演化而来的,句调长短不齐,通常由一支曲牌构成,如[一半儿]、[天净沙]、[寄生草]、[得胜令]、[沉醉东风]等;有时候根据某些曲调可协音连唱的关系,构成两、三支曲调连用的“带过曲”(最多不超过三支),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雁儿落兼清江引]、[快活三过朝天子][那吒令过鹊踏枝寄生草]等。小令都是一韵到底。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是由若干同一宫调的曲牌联合组成。中国古代音乐,乐音分“宫、商、角、变徴、羽、变官”七声,以“”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

实际上,元曲在元代的时候经常被称作是“乐府”“新乐府”“北乐府”。元曲在元代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艺术形式,元曲由杂剧和散曲共同组成,元曲作为一种时代的传承品,传承了唐代诗词的清丽婉转,但是也增加了自己的时代特色,也。

中国散曲史

吴梅《顾曲尘谈》

元人用“乐府”指称散曲,盖在前人曾以“乐府”作为合乐歌唱之词的别称。有元一代,“散曲当时也称为乐府或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隋树森)将散曲称为“乐府”的例子在元代很常见,如出自元人之手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梨园试按乐府新声》等书,都是当时散曲作品的选集。而元代散曲家的个人集子,亦大多以“乐府”命名,如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他们二人的散曲合集叫《酸甜乐府》。请看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元散曲家别集的著录: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元散曲家别集的著录

朱权《太和正音谱》

不过,后人使用“乐府”也有将散曲、剧曲并指的,如明嘉靖年间郭勋选辑《雍熙乐府》20卷,乃是在《词林摘艳》(明代张禄所编散曲、戏曲选集)基础上,广泛收罗已刊和未刊的元明散曲、剧曲、诸宫调以及民间时调小曲增补而成的。清人徐大椿撰写的戏曲、音乐论著,也叫《乐府传声》。从积极意义上看,元人将时兴之曲称为“乐府”,使之和唐诗、宋词并列是用心良苦的,正如今人所言,“含有抬高它的文学地位的用意”。周德清《中原音韵·词起例》有云:“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也。”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看来,兴起于元代的散曲之所以堪称“乐府”,又在于“有文章”、有“文饰”,所以能与前朝文学媲美。就这样,借助“乐府”这张古已有之的金字标签,元人为自己时代兴起的“词之余”争取到了文学史上的合法席位。

中原音韵

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元代人以“乐府”称美时兴之曲,往往指散曲而不包括杂剧。元人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就说得很明白:“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流,世传谓之杂剧。”元人又称杂剧为传奇,《录鬼簿》将董解元、杜善夫等“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与关汉卿、高文秀等“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分而列之,即透露出这种观念。此外,贾仲明挽词称杨显之“有传奇乐府新声”,也是把“传奇”和“乐府”对举的。“倡夫词不入群贤乐府。”(《太和正音谱》)从作家身份看,散曲作者与杂剧作者多有不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者,则唯汉人(其中唯李直夫为女真人)。”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女真人在元代被视为“汉人”)作家身份高低的分野,当然会影响到对散曲和杂剧之雅俗的评价有异。王国维就打抱不平地说:“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之知也。”他讲这话,当然是有针对性的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一期上为《宋元戏曲考》撰写的评论文章中也指出:“宋金元之新文学,一为白话小说,一为戏曲。当时不以为文章正宗,后人不以为文学宏业…”他们指出了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事实:戏曲、小说属于鄙俗的下里巴人艺术,从来是不入正统文学观念之眼的。港台学者罗忼烈对文学史上这种正统观念的作怪就很是不满,他在《元散曲家张可久》一文里指出:“大元乐府专指散曲,可没有杂剧的份儿,和后来一般人对所谓元曲的概念不同。为什么杂剧不能算是‘大元乐府‘?这自然由于封建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观在作怪,他们认为戏剧文字素俗,内容又非‘言志’,是‘倡夫之词’,是‘小道’,不配加入正统文学的行列。”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元代乐府绘图

在《马致远〈汉宫秋〉与元淮诗》中,他又作了更详细论述。既然“大元乐府”没有杂剧的份儿,所以元人选元曲,“都只限于散曲,不收杂剧。以杂剧著名的莫过于关汉卿,而这些选本也只是选他的散曲;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里提到关汉卿,评语也仅就散曲而言”(《杂剧在元代的文学地位》)。《太和正音谱》曾扬马抑关,如此看来朱夫子的作法恐怕跟元代以来的这种观念也不无瓜葛。因为,很明显,在这种以雅为重的所谓正统文学观念下,朱权是偏爱“有文章者”即后人所谓“文采派”的,而对“无文饰者”即后人所谓“本色派”不甚感兴趣。非惟关汉卿,连其他“本色派”名家如石君宝、秦简夫、纪君祥、李直夫、高文秀等,也都被他划到“可上可下”之列去了。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

元杂剧真人剧照

后来王国维大反潮流,偏偏在《宋元戏曲考》中专门讨论“元剧之文章”,从戏剧文学性上充分肯定元杂剧的价值,发出“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的呼喊,其缘由亦盖在此。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诗词曲论文集》

元曲在元代被称“乐府”,“新乐府”,“北乐府”。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炖的《城斋乐府》。

《宋元戏曲考》

《中国戏曲概论》

上一篇 2023年05月02 11:39
下一篇 2023年05月30 20:30

相关推荐

  • 描写秦岭的诗句,描写秦岭的大气诗词

    秦山奔放竞东走,大气莽莽青嵯峨。至此一束截然止,狂澜欲倒回其波。百二奇险一岭扼,如马注坂勒于坡。9.秦岭巉巉列万峰,晚岚浑欲滴晴空。——文同《北楼晚晴望秦岭》释义:秦岭巍峨高过其他山峰,晚上的山峦似是

    2023年05月09 242
  • 元曲格律知识,元曲阳春曲格律

    〔黄钟〕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古近二体。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元曲

    2023年04月11 293
  • 人嘴两张皮下一句,郭德纲人嘴两张皮下一句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前在网上流传一个热帖,是关于全国各省各地的普遍长相,郭德纲人嘴两张皮下一句,不少网友都表示认同,也有不少网友表达反对的声音,其实,任何地域都有长相各异的人,单靠一张脸实在

    2023年05月09 215
  • 关于清明时节的诗句,清明节的经典古诗

    史上最著名的清明诗词,出自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国人过清明节的传统古已有之,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既是祭祀的日子,也是郊游的日子。古人的心情,透

    2023年05月29 253
  • 友情的诗句,小众却惊艳的友谊诗句

    10句著名的友情古诗词,销魂友谊跃然纸上。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李白《赠汪伦》。关于友情的诗句有: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四海之内有知

    2023年04月25 228
  • 李白著名诗句,李白最出名十首诗词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极富浪漫气息,他的诗歌气魄宏大、想像力丰富,读来,如登仙山。李白共留下几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多传世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依然吟唱不绝。今天,诗词君推荐李白最经典的40首

    2023年05月26 219
  • 清明时节雨纷纷下一句,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最佳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

    2023年05月14 304
  • 凝绝不通声渐歇上一句,凝绝不通声暂歇的上一句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语言美而不浮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2023年05月18 243
  • 芳菲寓意好的诗句,芳菲最经典诗句

    转眼间已进入晚春,芳菲最经典诗句,正是绿肥红瘦的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红花凋零,绿叶繁茂,麦浪滚滚,槐树飘香,有“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浅夏幽静,也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满目春

    2023年05月01 262
  • 带十的诗句,含有十的诗句大全

    怎么用十个字说出我爱你?古人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怎么用十个字说出绝美的风景?古人说: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诗词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总能用最短的语言,说出最深厚的感情。30个意境绝美的五言古诗文

    2023年05月04 310
  • 关于的诗句,带夏天的诗句100首

    有些人,相处虽短,却影响深远;有些话,虽然简短,却意味深长;有些诗词,虽然短小,却让人念念不忘。30个短而美的诗词句子,温暖美好,治愈人心!1.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2023年05月26 244
  • 第五个字是天的诗句,第七个字是天的诗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孟浩然2、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登崖州城作》李德裕3、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临江仙·信州作》晁补之4、朝见青山雪,暮见青山云。——《

    2023年05月02 30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