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元曲又称

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乐府”一体,自古有之。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乃历史上收罗乐府诗最系统和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但那里面收入的全是从汉代到唐代的诗歌,跟元代毫不相关。尽

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乐府”一体,自古有之。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乃历史上收罗乐府诗最系统和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但那里面收入的全是从汉代到唐代的诗歌,跟元代毫不相关。尽管如此,元人还是常常把“乐府”一词挂在口边,用来称呼自己时代的文学。且看,元人称散曲为“乐府”么?

《乐府诗集》

今人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元人自己则称元曲为“大元乐府”,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元曲兴起于北方,是用北曲演唱的,于是元人又以“北乐府”相称,云:“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虞集《中原音韵序)不过,元人说的“乐府”,主要是指散曲。散曲兴盛于元,“元曲”之称是明代才出现的。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元曲又称,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王国维所言,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包括散曲和杂剧。

今人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元人自己则称元曲为“大元乐府”,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元曲兴起于北方,是用北曲演唱的,于是元人又以“北乐府”相称,云:“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虞集《中原音韵序)不过,元人说的“乐府”,主要是指散曲。散曲兴盛于元,“元曲”之称是明代才出现的。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王国维所言,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曲 ,又被称为散曲。元曲起源于“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王国维故居

《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5首,多写归隐生活 ,风格苍凉,《太和正音谱》称之为“如碧汉闲云”。亦有词,近人刘毓盘辑为《涵虚词》。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

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曲(剧曲),二者属不同的文学体裁,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方曲调来创作和演唱的。当然,杂剧除了曲文,还夹杂宾白(人物对话)和科介(人物动作),要有故事,是专供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则没有宾白,只是用于清唱的。但是,作为杂剧主体部分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按照曲调或曲牌来撰写,又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从曲的角度看,剧曲不过是散曲在戏剧中的运用罢了,二者的关系,实有如诗歌和诗剧。后人把只用于清唱的曲称为散曲,而把有科白、有故事情节的曲称为剧曲,以示区别。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一种新的韵文形式。“散曲”之名,始见于明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前卷总标题为“散曲”,专收小令,与后卷总标题“套数”相对。

元代散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

可见,“散曲”本来仅仅是小令的别称,因曲中小令和词中小令一样,是每首各自独立、不联成套的,所以称“散”;至于套数或套曲,则是由多种曲调前后联缀而成,故而名“套”。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分三种,杂剧之外,尚有小令、套数”,仍然是将小令、套数分别看待的。后来,“散曲”的概念有了发展,便将小令、套数皆纳入其中,今人任讷撰《散曲概论》,即云“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王国维绘图

从形式上看,元代散曲的小令和套数各有特点小令即独立的只曲,因其短小,又名“叶儿”,后来也称“元人小词”,主要是由民间的词调和小曲演化而来的,句调长短不齐,通常由一支曲牌构成,如[一半儿]、[天净沙]、[寄生草]、[得胜令]、[沉醉东风]等;有时候根据某些曲调可协音连唱的关系,构成两、三支曲调连用的“带过曲”(最多不超过三支),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雁儿落兼清江引]、[快活三过朝天子][那吒令过鹊踏枝寄生草]等。小令都是一韵到底。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是由若干同一宫调的曲牌联合组成。中国古代音乐,乐音分“宫、商、角、变徴、羽、变官”七声,以“”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

实际上,元曲在元代的时候经常被称作是“乐府”“新乐府”“北乐府”。元曲在元代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艺术形式,元曲由杂剧和散曲共同组成,元曲作为一种时代的传承品,传承了唐代诗词的清丽婉转,但是也增加了自己的时代特色,也。

中国散曲史

吴梅《顾曲尘谈》

元人用“乐府”指称散曲,盖在前人曾以“乐府”作为合乐歌唱之词的别称。有元一代,“散曲当时也称为乐府或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隋树森)将散曲称为“乐府”的例子在元代很常见,如出自元人之手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梨园试按乐府新声》等书,都是当时散曲作品的选集。而元代散曲家的个人集子,亦大多以“乐府”命名,如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他们二人的散曲合集叫《酸甜乐府》。请看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元散曲家别集的著录: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元散曲家别集的著录

朱权《太和正音谱》

不过,后人使用“乐府”也有将散曲、剧曲并指的,如明嘉靖年间郭勋选辑《雍熙乐府》20卷,乃是在《词林摘艳》(明代张禄所编散曲、戏曲选集)基础上,广泛收罗已刊和未刊的元明散曲、剧曲、诸宫调以及民间时调小曲增补而成的。清人徐大椿撰写的戏曲、音乐论著,也叫《乐府传声》。从积极意义上看,元人将时兴之曲称为“乐府”,使之和唐诗、宋词并列是用心良苦的,正如今人所言,“含有抬高它的文学地位的用意”。周德清《中原音韵·词起例》有云:“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也。”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看来,兴起于元代的散曲之所以堪称“乐府”,又在于“有文章”、有“文饰”,所以能与前朝文学媲美。就这样,借助“乐府”这张古已有之的金字标签,元人为自己时代兴起的“词之余”争取到了文学史上的合法席位。

中原音韵

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元代人以“乐府”称美时兴之曲,往往指散曲而不包括杂剧。元人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就说得很明白:“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流,世传谓之杂剧。”元人又称杂剧为传奇,《录鬼簿》将董解元、杜善夫等“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与关汉卿、高文秀等“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分而列之,即透露出这种观念。此外,贾仲明挽词称杨显之“有传奇乐府新声”,也是把“传奇”和“乐府”对举的。“倡夫词不入群贤乐府。”(《太和正音谱》)从作家身份看,散曲作者与杂剧作者多有不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者,则唯汉人(其中唯李直夫为女真人)。”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女真人在元代被视为“汉人”)作家身份高低的分野,当然会影响到对散曲和杂剧之雅俗的评价有异。王国维就打抱不平地说:“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之知也。”他讲这话,当然是有针对性的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一期上为《宋元戏曲考》撰写的评论文章中也指出:“宋金元之新文学,一为白话小说,一为戏曲。当时不以为文章正宗,后人不以为文学宏业…”他们指出了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事实:戏曲、小说属于鄙俗的下里巴人艺术,从来是不入正统文学观念之眼的。港台学者罗忼烈对文学史上这种正统观念的作怪就很是不满,他在《元散曲家张可久》一文里指出:“大元乐府专指散曲,可没有杂剧的份儿,和后来一般人对所谓元曲的概念不同。为什么杂剧不能算是‘大元乐府‘?这自然由于封建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观在作怪,他们认为戏剧文字素俗,内容又非‘言志’,是‘倡夫之词’,是‘小道’,不配加入正统文学的行列。”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元代乐府绘图

在《马致远〈汉宫秋〉与元淮诗》中,他又作了更详细论述。既然“大元乐府”没有杂剧的份儿,所以元人选元曲,“都只限于散曲,不收杂剧。以杂剧著名的莫过于关汉卿,而这些选本也只是选他的散曲;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里提到关汉卿,评语也仅就散曲而言”(《杂剧在元代的文学地位》)。《太和正音谱》曾扬马抑关,如此看来朱夫子的作法恐怕跟元代以来的这种观念也不无瓜葛。因为,很明显,在这种以雅为重的所谓正统文学观念下,朱权是偏爱“有文章者”即后人所谓“文采派”的,而对“无文饰者”即后人所谓“本色派”不甚感兴趣。非惟关汉卿,连其他“本色派”名家如石君宝、秦简夫、纪君祥、李直夫、高文秀等,也都被他划到“可上可下”之列去了。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

元杂剧真人剧照

后来王国维大反潮流,偏偏在《宋元戏曲考》中专门讨论“元剧之文章”,从戏剧文学性上充分肯定元杂剧的价值,发出“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的呼喊,其缘由亦盖在此。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诗词曲论文集》

元曲在元代被称“乐府”,“新乐府”,“北乐府”。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炖的《城斋乐府》。

《宋元戏曲考》

《中国戏曲概论》

上一篇 2023年05月19 20:25
下一篇 2023年04月23 13:00

相关推荐

  • 对比元曲四大家,杂剧四大家和元曲四大家

    杂剧四大家和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或王实甫)。关汉卿的《窦娥冤》为古代悲剧的杰作;白朴的《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当时历史剧的双璧;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2023年04月18 274
  • 静待花开的诗句,有关静待花开的诗

    梅花,它是中国十大名花的魁首,是咏物诗中的无冕之王,是冬日的精灵,雪中的灵魂。在真实的努力中,安稳的期待,静待花开。(八)不经意间萝卜花开了!品类相同花分粉、白,期待香菜、辣椒花开!(九)不期而遇。又

    2023年05月19 311
  • 含马字的诗句,古诗中带马字的诗句

    先秦(4)汉(2)唐(8)宋(1)近代(1)古诗中带马字的诗句,李白(3)岑参(1)杜甫(1)李贺(1)李益(1)刘彻(2)张炎(1)万楚(1)王鹏运(1)诗经(4)[先秦]诗经《白驹》皎皎白驹,食我

    2023年05月01 292
  • 喜的诗句,带喜字的诗句飞花令

    那一年,白居易中了进士,多年的学习有了结果。他很高兴,进士例行要游慈恩塔,他欣喜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有喜的诗词有:《读毛诗·含气有喜怒》《水调歌头·有喜君初度》。有喜的诗词有:《比

    2023年05月15 244
  • 李增元曲阜师范

    MPA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程香丽针对MPA研究生培养重点环节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MPA研究生辅导员徐莉从MPA研究生管理及导师职责两方面向与会老师介绍我校MPA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与工作做法。

    2023年04月16 296
  • 吉祥的元曲曲牌,元曲的曲牌名题目可以省略吗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

    2023年04月12 297
  • 描写孤独的诗句,一个人孤独心酸的诗句

    一个人孤独心酸的诗句,孤独这种情绪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在快节奏的现代尚且如此,在古代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雅士心中更甚,他们孤寂难耐,不被人理解之时也多会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为此,小编整理了一些极其沧

    2023年04月22 285
  • 表达自己想死的诗句,对生活绝望想死的诗句

    年末小结今天是2020年的尾巴尖。要放在其他年份。我们肯定想死死地抓住它。不想跟它说再见。可2020不一样。太让人糟心了!我们盼着它早点走到尽头。如今,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2020,快走不送!2021

    2023年05月24 259
  • 卒子过河歇后语下一句,过了河的小卒子下一句歇后语

    卒子过河等二则文/林灿荣(福建)卒子过河卒子过河——勇往直前卒子过河——难以回头卒子过河——永不回头卒子过河——有进无退卒子过河--顶大车卒子过河--横竖都行过河卒子:象棋用语。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

    2023年05月28 218
  • 和黄河有关的诗句,关于黄河的古诗100首

    关于黄河的古诗100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那么关于黄河的诗词,你了解多少呢?浪

    2023年05月02 284
  • 形容心事无处诉的诗句,形容有心事的诗句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有人面对孤独。能发现一片新天地。如李白、王维。有的人在面对孤独时。思考人生,感慨时光。不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人生常态。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现实。《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023年05月18 229
  • 抽刀断水水更流全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什么

    五十多岁的李白心情不是很好,但他遇上了汪伦李白有一首赠送给友人的诗十分经典,它就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什么,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有一首赠送

    2023年05月09 25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