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元曲又称

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乐府”一体,自古有之。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乃历史上收罗乐府诗最系统和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但那里面收入的全是从汉代到唐代的诗歌,跟元代毫不相关。尽

本文系作者海外科技风云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乐府”一体,自古有之。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乃历史上收罗乐府诗最系统和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但那里面收入的全是从汉代到唐代的诗歌,跟元代毫不相关。尽管如此,元人还是常常把“乐府”一词挂在口边,用来称呼自己时代的文学。且看,元人称散曲为“乐府”么?

《乐府诗集》

今人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元人自己则称元曲为“大元乐府”,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元曲兴起于北方,是用北曲演唱的,于是元人又以“北乐府”相称,云:“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虞集《中原音韵序)不过,元人说的“乐府”,主要是指散曲。散曲兴盛于元,“元曲”之称是明代才出现的。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元曲又称,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王国维所言,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包括散曲和杂剧。

今人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元人自己则称元曲为“大元乐府”,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罗宗信《中原音韵序》)。元曲兴起于北方,是用北曲演唱的,于是元人又以“北乐府”相称,云:“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虞集《中原音韵序)不过,元人说的“乐府”,主要是指散曲。散曲兴盛于元,“元曲”之称是明代才出现的。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王国维所言,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曲 ,又被称为散曲。元曲起源于“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王国维故居

《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5首,多写归隐生活 ,风格苍凉,《太和正音谱》称之为“如碧汉闲云”。亦有词,近人刘毓盘辑为《涵虚词》。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

散曲是诗歌,杂剧是戏曲(剧曲),二者属不同的文学体裁,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方曲调来创作和演唱的。当然,杂剧除了曲文,还夹杂宾白(人物对话)和科介(人物动作),要有故事,是专供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则没有宾白,只是用于清唱的。但是,作为杂剧主体部分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按照曲调或曲牌来撰写,又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从曲的角度看,剧曲不过是散曲在戏剧中的运用罢了,二者的关系,实有如诗歌和诗剧。后人把只用于清唱的曲称为散曲,而把有科白、有故事情节的曲称为剧曲,以示区别。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一种新的韵文形式。“散曲”之名,始见于明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前卷总标题为“散曲”,专收小令,与后卷总标题“套数”相对。

元代散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

可见,“散曲”本来仅仅是小令的别称,因曲中小令和词中小令一样,是每首各自独立、不联成套的,所以称“散”;至于套数或套曲,则是由多种曲调前后联缀而成,故而名“套”。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分三种,杂剧之外,尚有小令、套数”,仍然是将小令、套数分别看待的。后来,“散曲”的概念有了发展,便将小令、套数皆纳入其中,今人任讷撰《散曲概论》,即云“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王国维绘图

从形式上看,元代散曲的小令和套数各有特点小令即独立的只曲,因其短小,又名“叶儿”,后来也称“元人小词”,主要是由民间的词调和小曲演化而来的,句调长短不齐,通常由一支曲牌构成,如[一半儿]、[天净沙]、[寄生草]、[得胜令]、[沉醉东风]等;有时候根据某些曲调可协音连唱的关系,构成两、三支曲调连用的“带过曲”(最多不超过三支),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雁儿落兼清江引]、[快活三过朝天子][那吒令过鹊踏枝寄生草]等。小令都是一韵到底。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是由若干同一宫调的曲牌联合组成。中国古代音乐,乐音分“宫、商、角、变徴、羽、变官”七声,以“”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

实际上,元曲在元代的时候经常被称作是“乐府”“新乐府”“北乐府”。元曲在元代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艺术形式,元曲由杂剧和散曲共同组成,元曲作为一种时代的传承品,传承了唐代诗词的清丽婉转,但是也增加了自己的时代特色,也。

中国散曲史

吴梅《顾曲尘谈》

元人用“乐府”指称散曲,盖在前人曾以“乐府”作为合乐歌唱之词的别称。有元一代,“散曲当时也称为乐府或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隋树森)将散曲称为“乐府”的例子在元代很常见,如出自元人之手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梨园试按乐府新声》等书,都是当时散曲作品的选集。而元代散曲家的个人集子,亦大多以“乐府”命名,如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他们二人的散曲合集叫《酸甜乐府》。请看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元散曲家别集的著录:

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对元散曲家别集的著录

朱权《太和正音谱》

不过,后人使用“乐府”也有将散曲、剧曲并指的,如明嘉靖年间郭勋选辑《雍熙乐府》20卷,乃是在《词林摘艳》(明代张禄所编散曲、戏曲选集)基础上,广泛收罗已刊和未刊的元明散曲、剧曲、诸宫调以及民间时调小曲增补而成的。清人徐大椿撰写的戏曲、音乐论著,也叫《乐府传声》。从积极意义上看,元人将时兴之曲称为“乐府”,使之和唐诗、宋词并列是用心良苦的,正如今人所言,“含有抬高它的文学地位的用意”。周德清《中原音韵·词起例》有云:“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也。”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看来,兴起于元代的散曲之所以堪称“乐府”,又在于“有文章”、有“文饰”,所以能与前朝文学媲美。就这样,借助“乐府”这张古已有之的金字标签,元人为自己时代兴起的“词之余”争取到了文学史上的合法席位。

中原音韵

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元代人以“乐府”称美时兴之曲,往往指散曲而不包括杂剧。元人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就说得很明白:“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流,世传谓之杂剧。”元人又称杂剧为传奇,《录鬼簿》将董解元、杜善夫等“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与关汉卿、高文秀等“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分而列之,即透露出这种观念。此外,贾仲明挽词称杨显之“有传奇乐府新声”,也是把“传奇”和“乐府”对举的。“倡夫词不入群贤乐府。”(《太和正音谱》)从作家身份看,散曲作者与杂剧作者多有不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者,则唯汉人(其中唯李直夫为女真人)。”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女真人在元代被视为“汉人”)作家身份高低的分野,当然会影响到对散曲和杂剧之雅俗的评价有异。王国维就打抱不平地说:“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元人未之知也。”他讲这话,当然是有针对性的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一期上为《宋元戏曲考》撰写的评论文章中也指出:“宋金元之新文学,一为白话小说,一为戏曲。当时不以为文章正宗,后人不以为文学宏业…”他们指出了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事实:戏曲、小说属于鄙俗的下里巴人艺术,从来是不入正统文学观念之眼的。港台学者罗忼烈对文学史上这种正统观念的作怪就很是不满,他在《元散曲家张可久》一文里指出:“大元乐府专指散曲,可没有杂剧的份儿,和后来一般人对所谓元曲的概念不同。为什么杂剧不能算是‘大元乐府‘?这自然由于封建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观在作怪,他们认为戏剧文字素俗,内容又非‘言志’,是‘倡夫之词’,是‘小道’,不配加入正统文学的行列。”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元代乐府绘图

在《马致远〈汉宫秋〉与元淮诗》中,他又作了更详细论述。既然“大元乐府”没有杂剧的份儿,所以元人选元曲,“都只限于散曲,不收杂剧。以杂剧著名的莫过于关汉卿,而这些选本也只是选他的散曲;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里提到关汉卿,评语也仅就散曲而言”(《杂剧在元代的文学地位》)。《太和正音谱》曾扬马抑关,如此看来朱夫子的作法恐怕跟元代以来的这种观念也不无瓜葛。因为,很明显,在这种以雅为重的所谓正统文学观念下,朱权是偏爱“有文章者”即后人所谓“文采派”的,而对“无文饰者”即后人所谓“本色派”不甚感兴趣。非惟关汉卿,连其他“本色派”名家如石君宝、秦简夫、纪君祥、李直夫、高文秀等,也都被他划到“可上可下”之列去了。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可以被称为汉乐府

元杂剧真人剧照

后来王国维大反潮流,偏偏在《宋元戏曲考》中专门讨论“元剧之文章”,从戏剧文学性上充分肯定元杂剧的价值,发出“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的呼喊,其缘由亦盖在此。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诗词曲论文集》

元曲在元代被称“乐府”,“新乐府”,“北乐府”。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炖的《城斋乐府》。

《宋元戏曲考》

《中国戏曲概论》

上一篇 2023年05月03 22:00
下一篇 2023年05月23 23:57

相关推荐

  • 无边丝雨细如愁全诗,湖边细雨细如愁

    宋词|(九)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浣溪沙】北宋-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参考注释】这首词以

    2023年05月14 312
  • 青葱岁月下一句是什么,岁月自成芳华,青春无问西东

    六一感怀嫣红姹紫六月天,蓓蕾含苞香满园。青葱岁月无国度,芳华妙龄乃少年。雏鹰蓄势苍穹舞,堪当大任凡世间。青葱岁月没有下一句,青葱岁月是汉语词汇,意思是像青色的葱一样的岁月,指的是年轻时代。葱又可引申为

    2023年04月23 226
  • 元曲喜春来曲谱,常用元曲曲谱

    喜春来,曲牌名,一名“阳春曲”,又名“喜春风”“喜春儿”。属北曲中吕宫,常用元曲曲谱,又入正宫。可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此调有多种格式。正格单调二十九字,五句五韵,基本句式为七、七、七、三、五。此调可

    2023年04月13 313
  • 表示遗憾的诗句,遗憾意难平的诗句

    武汉疫情发生后,生命的遗憾随处可见。小时候,不能理解老人晒太阳,一坐就是半天,长大了才明白: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2023年05月04 258
  • 元曲中套曲是什么意义,元曲中套曲是什么意思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种特有文学形式的音乐性直到今天还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着无可比拟的光辉,原因之一是它们有着严格的格律。这种格律的本质是什么?应该说,除了它们丰富的内涵,还有汉

    2023年04月12 218
  • 缅怀先烈诗句,缅怀先烈的七言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缅怀先烈的七言绝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历代诗人对清明也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1.扫墓缅怀1、《滨江抒怀》誓志为国不

    2023年05月02 290
  • 困难总比办法多的上一句,办法总比困难多谁的名句

    我就像一根稻草一样,不时枯萎不时生长,沒有别的方法去改变。明知无论生活多么美好,也只是一束光,我仿佛看见自己,又好像看不明包,生命是让每人共享,只要有呼吸,没有跟别人比过家庭、前途,末来的男朋友都不敢

    2023年04月19 300
  • 口琴独奏眉户屠夫状元曲谱,眉户屠夫状元选段曲谱

    唱词:从娘家回来,刚进小区就看见左边环岛空地上露天电影正在上映,熟悉的画面及委婉的唱腔,很轻松就猜到片名——《屠夫状元》。《屠夫状元》是上世纪80年代陕西商洛的眉户戏剧电影,堪称传统戏剧经典影片。它讲

    2023年04月20 295
  • 形容女孩子漂亮的诗句,描写姑娘漂亮的诗句

    女人如花,花开芬芳。它的艳丽,她的花香,温暖了岁月,旖旎了诗行。有人说:二十岁的女人像桃花,桃花灼灼,开在最美的年华里。三十岁的女人像玫瑰,娇美艳丽,如陈年的红酒,散发着淡淡的醇香,有着摄人魂魄的魅力

    2023年04月18 298
  • 形容被生病折磨的诗句,形容生病无人怜的诗句

    一宵霜病醒晓风残,天经岁始景繁荣,数月风侵暗疾生。幸是如今时政好,便知罹难不心惊。床前常有亲朋爱,病后频牵妻子情。待到身康离院日,随春游赏踏歌行。云烟不忍看。一世漂蓬酸苦历,半生创业旅途难。幸涂文墨能

    2023年04月12 370
  • 赞美夜色的诗句,欣赏夜景的诗句

    欣赏夜景的诗句,静谧的冬夜,北风带来了阵阵的寒意,山川、河流、树林......,一切都浸润在月光之下,让天地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情趣。月色如此美丽,切莫浪费冬夜美好时光,十首月夜的诗词,欣赏冬天最美的

    2023年06月05 316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epub百度云,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epub

    宋词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

    2023年04月09 23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