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曲与诗词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押韵,有平仄声之分。元曲写作与诗词不同之处如下:
1.唐诗(律诗)字数,句数都有规定。
2.宋词,字数有规定,句数无规定。
3.元曲,句数有规定,字数无规定。
二.曲牌分类
1.正宫调,2.中吕宫调,3.仙吕宫调,4.南吕宫调,5.黄钟宫调,6.双调,7.越调,8.商调,9.带过调,10.过摊调等。
三.曲牌名称
1.由曲牌直接转化而来,如:人月圆。
2.由词牌变换而来,如:一半儿属于词牌“忆王孙”。
3.由乐曲名称转入,如:大德歌,由阳春白雪曲转入。
4.曲牌名称多样化
(1)有的曲牌就一种名称,如:凭栏人。
(2)金字经,又称阅金经,西香经。
(3)小桃红又称平湖乐。
(4)水仙子又称湘妇怨。(5)落梅风又称寿阳曲,落梅引。
(6)折桂令又称蟾宫曲,天香引。
(7)醉太平又称凌波曲。
四.曲牌格式分类
1.按片分类:独片(一段),两片,三片。
2.按曲牌名称分类,有近六十余种。
五.元曲押韵
1.押平声韵
(1)一个平声一韵到底。
(2)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声押韵。
2.仄声押韵
元曲包括有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
(1)一个仄声一韵到底。
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
(2)两个或两个以上仄声押韵。
3.平仄声通押
(1)平仄声通押韵母一致。
(2)平仄声通押韵母不一致。
六.元曲句式
1.同一钟种曲牌下句数必须一致,但每句的字数可增可减。
2.元曲的字数和句数
(1)每首元曲最少四句,多的达二十六句。
(2)每句子数由1一12字构成,3一8字的句较多。
3.句式的多样化
(1)醉太平,共8句有九种句式,每种句式下字数各异。
(2)迎仙客共七句,只一种句式,三三七、三三、四五。
(3)同一种曲牌句数不一致的很少。
七.曲的韵律使用
1.五言,七言的可用五律,七律。
喜春来 张弘范
金妆宝剑藏龙口。
平平仄仄平平仄
玉带红绒挂虎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不强调使用五律七律。
清江引 马致远
一个新蝉噪。
仄仄平平仄
恰待葵花开。
仄仄平平平
八.元曲写作手法运用
1.鼎足对
别字儿半晌痴呆。
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元曲是根据宋代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形成的。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
离字儿一时拆散。
苦字儿两下堆叠。刘庭信
2.扇面对
床边。
放一册冷漠渊明传。
抄几首清新杜甫篇。
3.回还句
莺花厌我。
我厌莺花。吴亚逸
九.衬字运用
元曲衬字使用于诗词的领字相同。
1.一字衬
伴月夜银筝凤闲。
暖东风绣被常悭。关汉卿
2.二字衬
窄裁衫褙安排痩。
淡扫娥眉准备愁。
3.三字衬
那里也能言陆贾。
那里也良谋子牙。
那里也豪气张华。白朴
4.四字衬
去后须凭灯抱喜。
来时常听马频嘶。
十.元曲各类调押韵写法
(一)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
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
东风草绿。
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
青山故国。
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
依依素影。
何处飞来。(灰韵)
1.类型,黄钟宫调,双片,2.格式,上片五句,七五、四四四,下片六句,四四四、四四四。
3.平声韵:台、苔、开、来(平声灰韵)。
(二)押仄声韵,一个或两个以上仄声。
四块玉. 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栏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屑马韵)
1.类型,南吕宫调,独片,共七句。
2.格式,三三七、七三三三。
3两个仄声韵(绝、雪屑韵)(也、马韵)。
(三)平仄通押,韵母一致
天凈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支、马韵)
1.类型,越调,独片,共五句。
2.格式,六六六、四六。
3.平仄通押,韵母相同。
(四)平仄通押,韵母不同
庆宣和. 毛氏池亭. 张可久
云影天光乍有无。
老树扶疏。
万柄高荷小西湖。
听雨
听雨。(鱼、虞、麌韵)
1.类型,双调,独片,五句。
2.格式,七四、七、二二。
3.疏一鱼韵,湖一虞韵。
雨一麌韵。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观看此题,可以回答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
十一各种调类曲牌
上面写了四种调类曲牌,即,黄钟宫调,南吕宫调,越调,双调。下面介绍其它调类。
(一)中吕宫调
喜春来. 伯颜
金鱼玉带罗襕扣。
皂盖朱幡列五侯。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
元曲到底包括:一类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另一类就是包括对白、专为表演的杂剧,名篇包括《窦娥冤》、《西厢记》等。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
得意秋。
分破帝王忧。(尤韵)
1.曲牌名,喜春来,中吕宫调。
2.格式,独片,五句。
七七九、三五。
3.平声尤韵。
(二)仙吕宫调
一半儿. 题情. 白朴
云鬟雾鬓胜堆鸦。
浅露金莲簌绛纱。
不比等闲墙外花。
骂你个俏寃家。
一半难当一半耍。
1.曲牌名,一半儿,(忆王孙)
2.类型,仙吕宫调,独片,五句。
3.格式,七七七,六九。
4.平仄通押,韵母相同。
(三)正宫调
普天乐. 滕斌
叹光阴。
如流水。
区区終日。
枉用心机。
辞是非。
绝名利。
笔砚诗书为活计。
乐齑稚子山妻。
茅舍数间。
田园二顷。
归去来兮!
1.曲牌名,普天乐。
2.类型,正宫调,独片,11句。
3.格式,三三三四、三三七七、四四四。
4.平仄通押,韵母不同。水一纸韵,机,妻,兮一齐韵,计一霁韵。
(四)商调
梧叶儿. 感旧. 张可久
肘后黄金印。
樽前白玉厄。
跃马少年时。
巧手穿杨叶。
新声付柳枝。
信笔和梅诗。
谁换何郎鬓丝?
时、诗、丝一支韵。
1.曲牌名,梧叶儿。
2.类型,商调,独片,七句。
3格式,四五五,五五五七。
4.押平声韵一韵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