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6月17日早晨7时40分,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在北京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后面是什么,许先生1921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师从钱锺书、闻一多、冯友兰、柳无忌、吴宓等学术大家;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2010年,许先生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与创办《英语世界》杂志的陈羽纶先生同为西南联大培养出的大师,对《英语世界》也一直关爱有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杂志曾刊发许先生的多篇汉英、英汉译作。
今天,我们特将1996年许先生的双语贺诗抄录于此,后附杨全红老师在杂志发表的一篇旧文,与读者诸君共同缅怀“一生就在尽量使世界变得更美”的许渊冲先生,相信他会让天堂也变得更美……
On Translation
译经
《英语世界》创刊15周年暨出版发行100期志贺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有《西厢记》、《约翰.克里斯朵夫》、《红与黑》、《包法利夫人》、《楚辞》、《追忆似水年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经》、《李白诗选》等。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曾获得“中国翻译文。
许渊冲
Translation is possible;
译可译。
It’s not transliteration.
非常译;
Neglect the original form;
忘其形。
一、寿终正寝。许渊冲,提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有一些人觉得陌生毕竟许渊冲一向都非常低调,哪怕自己翻译了很多优秀作品,许渊冲依旧觉得自己需要低调,需要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上。这对于许渊冲来。
Get the original idea!
许渊冲翻译作品有 1、《中国古诗词三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是1999年6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分为上、下册,收录周诗、汉诗、魏诗、晋诗、南北朝诗、唐诗词、五代词、宋诗词等诗词。
得其意!
Getting the idea。
得意。
You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理解之始;
Neglecting the form。
忘形。
You express the idea.
表达之母。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几十年间,许渊冲把众多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国外,使世界了解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
But true to the idea
故应得意。
Common in two languages;
以求其同;
Be free from the form
故可忘形。
Peculiar to the original!
以存其意。
Idea and form are
两者同出。
Two sides of one thing.
异名同理。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分别有《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许渊冲是江西南昌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Get the common idea;
得意忘形。
Neglect the peculiar form!
求同存异!
That’s the way of translation.
翻译之道。
许渊冲它的翻译使国外认识了李白,认识了杜甫。同时,许渊冲还把我们国家非常有名的《西厢记》翻译到国外,也是被国外的媒体大加赞赏,认为《西厢记》可以跟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媲美。把国外的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到国内许渊冲在。
是金子,总会发光!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印象
文/ 杨全红
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言下之意是人才终究会出人头地。除开“北极光”奖,许渊冲先生还曾于2010年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该奖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于2006年设立,授予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是中国是金子,总会发光!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能够斩获上述两项大奖,这说明许先生在翻译方面确已出人头地。但先生在翻译方面都有哪些过人之成绩呢?简言之,他从事文学翻译七十余载,先后把众多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使世界了解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的内涵,迄今共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字数逾千万。
有人说:金奖银奖,不如人们的夸奖。对于作为翻译家的许渊冲先生及其译品,国内外学界都有什么样的夸赞呢?据笔者所见,称先生为“译才”者有之,称其为“桂冠翻译家”者有之,称其为“八大翻译家”之一者亦有之。先生的译作,好评更不在少数。钱锺书当年读其《毛泽东诗词》英译后夸赞道:“你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而读过他译成法文的《唐宋诗词一百首》后钱氏也有嘉评,他说:“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工手矣!” 1994年,先生英译的《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这是该社出版的第一本中国人的译作。对于该书,顾毓琇盛赞道:“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或许正因此,《顾毓琇诗词选》需要英译之时,“他指定,一定要我翻”。1999年,先生所译《中国古诗词三百首》在法国出版,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称作“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此外,先生所译《楚辞》与《西厢记》等也得到褒奖,前者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后者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赞为“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上文提到过先生在翻译上的“出人头地”,这一成绩都是怎么取得的呢?先生自己的几句话或可作最好的注脚:“我想工作若有兴趣,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如果动力成了热情,那就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如果热情到了入迷的地步,那时做出的成绩就可以出人头地了。”对于翻译,先生无疑早已“入迷”,不仅如此,即便是到了93岁高龄,他仍执“迷”不悟,还在一个劲地发挥着光和热。先生目前都在具体忙活什么呢?他说:“我现在两个月能翻译一本,计划五年内完成莎翁全集。”先生在接近期颐之年仍要啃下《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这块硬骨头,这也许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注定。先生在清华读书期间曾在外语系图书馆“半工半读”,“管了一个学期图书”,他有这么一段回忆:“我最喜欢的是一本红色皮面精装的《莎士比亚全集》,皮面下似乎有一层泡沫,摸起来软绵绵,拿起来轻飘飘,读起来心旷神怡。”大家知道,《莎士比亚全集》在我国已有多种译本,对于方平当年重译莎士比亚,先生曾有评述道:“方平先生在重译莎士比亚,如果不能胜过朱生豪的译文,请问有重译的必要么?”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不难感知,真心希望先生在这次翻译“竞赛”中也能后来居上,使自己的译本“一定会超过朱生豪或梁实秋的”。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要让你过的每一天。
都值得记忆。”
——《朗读者》许渊冲
图源:新浪微博@人民日报
人生百年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