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国度,几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让后世无法超越。楚之骚,汉之赋,六代的四六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的小说。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彰显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巅峰,元曲的代表人物是谁,尽显各自的风采。不同的是,诗词歌赋这类文化形式,一直在上层社会中流行,是绝对的主流,擅长这种形式的文人、骚客个个才华横溢,气韵非凡,他们通常会得到权利中心的赏识,成为各个时代的风气之先。而元曲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元曲是由曲词、宾白、舞蹈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出身于市井中的勾栏瓦肆,与伶人乐工为伍,体例庞大,分工繁杂,缺少顶尖文人需要的那种高度的概括、风雅的意境和易于传播的属性,因此不被当时的社会奉为主流。明、清两代的史志,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四库全书》,对它都没有著录。然而,后世的人们能够发现它、了解它,得益于我们开封一个叫钟嗣成的人。
钟嗣成,元代文学家,开封人,他非常骄傲自己是开封人,并且在比较正式的场合都自号“古汴人”。
钟嗣成少年时喜读书,多次参加科考,但屡试不中。心灰意冷后,决定不再追求官禄,转而潜心著述,于元顺帝时,编著《录鬼簿》两卷。《录鬼簿》这本书,以年代先后为序,记述了当时知名的杂剧、散曲作家152名,收集了当下知名的剧目400多种。为后世研究元曲提供了最详实的资料。元曲的剧作者通常都小有才华,多是怀才不遇,仕途无望,混迹于勾栏瓦斯之间的失意文人,他们的作品多是心有郁结,无处排遣,发愤而成。因其人微调轻,因此难登大雅,如果不是同样不得志的钟嗣成,懂得他们的价值,著录并记叙他们,也许,后世真的没有璀璨的元曲艺术了。
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左右),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
钟嗣成也是一个活的非常通透的人,他给自己的书起名《录鬼簿》,将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和鬼牵扯到一起,是不是特别奇怪,他在自序中为此做了解释,他将人统统分成两类,一种是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的未死之鬼,一种是著在方册的不死之鬼。他对世界的认知简单明了,一句话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没那么多高才,博学,功名,成就,要么你是冢中枯骨,要么你就万古流芳,一刀子下去,明明白白。
1、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