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张爱玲的一首自由诗《落叶的爱》,写作时间推算应是她与胡兰成刚刚相识的时候,显然是一首情诗。看到梧桐叶一片一片飘零,张爱玲觉得它们是要去吻地上自己下落的影子——这意象十分奇特。但接下来笔锋一转,说:“叶子尽量慢着,装出中年的漠然。”这一句让我怦然心动,震颤不已——为什么是“中年的漠然”?为什么要“装着”?我无意考证,我只是被“中年的漠然”这文字的子弹击中要害,出现心理反应,想说说中年这个话题而已。
中年的漠然,有对世事的漠然,也有对自己的漠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操心的就是开门七件事,自然也没有工夫顾影自怜。
一般指回船,驾舟返航。 清 潘高 《忆幼子》诗:“我意欲反櫂,遇事苦迍邅。怀乡方 竚立 ,东望惟 云烟 。” 词语分解 反的解释 反 ǎ 翻转,颠倒: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 反复 。反侧。 。
和很多同龄的老人聊天,免不了要提起一些往事,但多是童年逸闻或晚年趣闻,很少讲起中年的故事——欲说还休啊,不堪回首啊,不值一提啊;即使实在回避不了,最多就是一个“呵呵”。是的,中年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呵呵”。所以姜文要说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但凡“卖”出的笑,多是苦笑傻笑皮笑肉不笑,这其实是内心漠然的另一种表征。没有发自内心真笑的中年,定然是无趣的了。无趣,还说它干嘛!当然也可以把漠然看成是沉稳成熟,看成是高深莫测,看成是大彻大悟。这个时候,漠然便是高冷的表情了。
苏东坡三十多岁时在京城公然与宰相王安石叫板,非议变法,被穿上小鞋赶出京畿要地,外派僻壤杭州。四十多岁时他任职湖州,看到鱼米之乡居然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忍不住在诗中宣泄了不满与愤懑,偏偏被朝廷权贵拿扼住以反诗论处,酿成一桩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再次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黄州。他这中年就真的“命途不顺”了,料想苏东坡或许也在心中骂了一百次“狗日的中年”吧——那就早点滚吧,中年。所以便早早地以老夫自诩了,如“涉世恨形役,告休成老夫”,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于是,也就“一蓑烟雨任平生”了,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江海寄余生”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漠然,对仕途的漠然。但苏东坡因为紧紧抓住了情怀与诗文这两根稻草,中年的漠然也就转化成淡然、坦然和超然了。
反诗的内容是:“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但。
其实,中年也是可以不漠然的可以不装的。但凡真正悟透人生者,不会把一生处理成“断代”,而是把生命意义与目的贯穿始终。这样的人当然就不会漠然,更不会装。比如梁实秋就说“人生从四十岁开始”,态度积极,丝毫不装深沉;董桥也说“中年是一杯下午茶”,他能在下午茶里“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既淡泊又乐观,乃中年之上境。
宋江写了一首反诗,是在酒后发泄情感,意思是仕途不顺,但我借得梁山助力可得官场春风得意,到那时我比天下英雄更强。
“中年意绪窗前草”,是的,毕竟还是有一扇中年之窗,毕竟窗外还有青草。窗,可以是晴窗寒窗幽窗,可以是小轩窗,当然也还可能是铁窗;至于草,要么是“衰草连天向晚晴”,要么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全看人的心境了。(何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