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城。
大街上,一个人骑着驴子,却不看路,嘴里念念有词,手上还不时的做着“推”或“敲”的动作,一旁的人都非常讶异。
恰好,骑驴者冲撞了一个车队,这是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韩愈的车队。
左右侍从将这个骑驴的人带到韩愈面前。
骑驴者说:我正在斟酌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爱诗之人,思考了一会之后,说道:用“敲”好。
因为“推敲”,韩愈和骑驴者结为好友。
这个骑驴者就是唐代诗人贾岛。
贾岛因思考“推”“敲”冲撞了韩愈,而王安石同样因为一首诗中的一个字而绞尽脑汁,修改数十次,写就千古名作。
这就是传世的《泊船瓜洲》。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途经瓜洲时所作,入选小学课本,孩童皆会背诵。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后世称道。
“推敲”的由来。贾岛做了一首诗,诗里面有这么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好 以后,他觉得第二句里面的“推”字,念起来不够味儿,想改成“敲”字。可是,他又 想了想,觉得用“推”字也还可以,不一定。
在此处,“绿”是一个动词,春风将江南两岸吹绿了,一幅动态画仿佛出现在了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僧敲月下门贾岛原文,诗人的喜悦也尽可体会到。,
后世人不断感慨,这个“绿”字怎么想来?
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记载了王安石写作的过程。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此句早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拿捏问题时的“推与敲“上,留给后人的思考,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典故。全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
可以想见,多年前的那一个夜晚,瓜洲渡头的船上,明月高悬,王安石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遍遍地修改着刚写下的诗句:用哪一个字好呢?
“到”、“过”、“入”、“满”……
郑重地写下新的字,又郑重地否定,十几个字后,改成“绿”字,王安石终于露出了笑容。
“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绝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
无数人盛赞王安石的“绿”字,后世传唱着这一首杰作,赞美之辞不绝于耳,王安石可能听不到。
那一个夜晚,陪伴王安石的,是高空中的明月,和桌边的灯光。
年轻诗人贾岛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描述一个和尚在凄清孤寂的夜晚独自回到庙里的场景,其时,寒鸟已宿,孤月独照,只有一个和尚,月下踽踽独行碰宽,用卡尔维诺的话说就是,如果在冬夜,一个和尚。一。
写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句情话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对于诗人来说,“爱诗就像爱生命”。
贾岛有一首小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年才琢磨出两句,吟出来的时候,眼流热泪。
这是贾岛的真实体验。
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他写诗,全身心投入,追求完美,视写诗为生命。
杜甫也是如此。
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中,杜甫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于写诗,杜甫毫不掩饰自己古怪的,甚至可以称作是“怪僻”的态度: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是决不罢休的。
此句出自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
杜甫讲求炼字炼句,风格“沉郁顿挫”,后来,杜甫的诗作成为后世诗人师法的对象。
有一首歌曾唱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们所读到的杰出的诗作,多是诗人苦思冥想、千锤百炼后的作品。
惟有认真,才能进步。
惟有锤炼,才能出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