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里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还是吞“象”?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当了宰相谋皇上”。这句话常常用来比喻那些贪心不足,欲求毫无止境的人或者事。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当了宰相谋皇上”。这句话常常用来比喻那些贪心不足,欲求毫无止境的人或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是:世事到头螳捕蝉 【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原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释义:“ 。
从这句话字面的含义看,是说一条蛇不顾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对一个庞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这里,蛇成了贪婪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蛇一直是歹毒、阴狠、贪婪的象征。在佛教里,就用鸽子、蛇、猪三种动物代指人性中的贪婪、嗔恨、愚痴三种恶劣的品质,简称为“三毒”。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歇后语是:世事到头螳捕蝉。意思是:人之贪心犹如蛇想吞下大象,世间(勾心斗角)之事难以预料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人贪心无度终将被自己的贪念所害。“蛇吞象”出自《山海经·海内南。
虽然这句话流传很广,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考证这句话的渊源。若从渊源上说,我们不但写错了字,更是误解了蛇。从这个典故的本源说,正确写法应该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这里的“相”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高级官员——宰相,而典故里的蛇,则是一个善良、感恩的形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比喻学习的话 我认为是学习是要全面的 但不能学得太多太杂 是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不能一味贪多而不选重点 “人心不古蛇吞相”的典故如下:传说从前有。
这个典故民间流传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梗要基本就是一个受伤的小蛇被人救治。但这个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修炼有成的蛇仙或者精灵,有一定的神通和异能。蛇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不断牺牲自己的身体或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救命恩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甚至帮助一个平淡无奇的人做了宰相那样的大官。但这个救命恩人却日益欲望膨胀,想以牺牲蛇的生命为代价让自己长生不老或者坐上帝王的宝座。
下一句:事到头来螂捕”。作者:罗洪先 朝代:明朝 出自明代罗洪先的《醒世诗》:得失万事总由天 机关用尽枉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 事到头来螂捕蝉;无药可延卿相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得过一日过一日 一日清闲一日仙 。
最后,报恩到了极限蛇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吞食了这个贪心不足、欲望无穷的人。从这个故事梗要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其实就是东方版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里》,渔夫那个贪婪的老婆,终于因为自己的贪心让自己丧失了一切。